“摳門”是形容詞,還是動詞?不少人可能不假思索——形容詞呀,說明一個人小氣、吝嗇。但在江蘇省消保委微信公眾號的一項微調查中,逾9成網友卻將投票給了“動詞”,意指“摳汽車的隱藏式門把手”。日前,工信部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擬對隱藏式車門把手進行規范。江蘇省消保委認為,創新須以安全為前提,建議車企對存在爭議的設計,提供不同選擇,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而非被動接受“唯一解”。
圖源 視覺中國
近年來,具備“極簡科技感”“降低風阻”等優勢的隱藏式門把手讓消費者們眼前一亮。但“雨雪天氣隱藏式門把手容易封凍”“斷電或碰撞容易鎖死”“抗沖擊強度低”等吐槽也不絕于耳。隱藏式門把手也被許多人吐槽為“反人性設計”。
南京消費者李女士表示,自己曾經打網約車打到隱藏式門把手的車,感到手足無措,上下車都不知如何開門。“我這頂多是有些尷尬。但看網上說,東北等地方由于冬天太冷,隱藏式門把手被凍住了,那就危險了。”
目前,工信部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擬對隱藏式車門把手進行規范。工信部指出,市場上的車門把手產品呈現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樣化趨勢,在市場應用過程中暴露出以下問題:強度不足、控制邏輯潛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隱蔽無標志)、 斷電失效、夾手等,潛在逃生、救援風險。
另外,在社交平臺上,消失的物理鍵、中控屏掛擋、半幅方向盤等設計也成為爭論的焦點。
圖源 網絡
江蘇省消保委認為,近年來,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造型美觀,科技感強,視覺、聽覺享受升級的設計應運而生,為消費者帶來了獨特體驗。汽車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但創新必須以安全為前提。汽車智能化不該是“炫技競賽”,應讓駕駛更便捷,讓安全更有保障。
江蘇省消保委建議,車企應明確設計的優先級,將安全放于首位:標配可靠、醒目、易操作的機械應急開啟裝置,提升安全性;配置直觀、易用的按鍵或按鈕,優化人機交互,避免過度復雜的菜單層級,讓操作直觀、高效,減少駕駛員分心;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清晰告知消費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若發現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的,應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并采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等措施;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對存在爭議的設計,提供不同選擇,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而非被動接受“唯一解”。
建議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駕駛習慣與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配置,在購車前多做功課;將安全放在首位,關注緊急情況下車輛安全系統工作機制,是否配備機械應急裝置、防撞預警、自動緊急制動、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試駕時著重體驗駕駛操作的便捷性、方向盤手感等,判斷設計是否影響駕駛安全。
通訊員 揮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