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聚焦物流場景的自動駕駛企業陸續完成新一輪融資,機構預計2025年或將成為無人物流的爆發性增長元年。而物流龍頭企業在末端無人車應用上的持續加碼,也正驗證產業規模化落地的拐點。最新數據顯示,第三方即配服務平臺順豐同城無人車運營規模已增至200臺,服務網絡覆蓋全國38個主要城市,5月全國月度活躍路線已突破萬條。
智慧物流和無人配送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正在被加速普及。圍繞“最后一公里”業務,重點探索無人車在同城接駁和網點集散的運營模式,通過“無人車+騎手”的協同配送生態,由無人車承擔支線運輸及短途接駁,結合騎手末端配送靈活性,在釋放人效,提升配送效率的同時,“人車協同”可以實現更多精細化操作和創新性任務處理。
面向全場景業務,這種多元運力協同不僅能夠滿足常規配送,更能高效承接長距離、大重量、異形件等高價值非標配送需求。比如在B端市場,順豐同城與肯德基合作在深圳已經推出無人車智能餐飲配送服務,通過“無人車+騎手”協同模式,實現企業專送等餐配全流程效率提升。該模式未來有望在餐飲外賣、即時零售等領域開辟更多新場景,為行業提供可借鑒的智慧物流方案。
技術層面,專家介紹說,以目前已經在多個城市即配場景上路的白犀牛R5無人車來說,其搭載高精度激光雷達、感知攝像頭等融合設備,可以支持全天候運行。該車型在暴雨、大霧等極端天氣下可實現100%無人化運營,并精準應對地下車庫陡坡、早晚高峰復雜路況,完成紅綠燈識別、施工路面繞行等高難度任務。依托智能路徑規劃和秒級響應能力,成為末端降本增效的重要助力,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行業分析指出,隨著無人車運營規模持續擴張,即配平臺正在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優勢。“場景驅動+技術賦能”的發展路徑,既提升了現有業務的運營效率,更有望在全場景多個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伴隨無人配送網絡密度提升與高頻剛需場景拓展,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化將持續轉化為盈利動能,可以助力提升中長期收入和利潤空間。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