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買個粽子還能學非遺手藝!”5月30日,在南通某商業廣場,市民張女士在購買狀元糕粽時,意外收獲了店家現場教學的端午香囊制作體驗。這場由地方供銷系統牽頭舉辦的端午農產品集市,用兩天時間驗證了一個新命題:傳統節慶活動如何成為區域農產品品牌升級的跳板。
活動現場,20余家農企帶來的不只是一袋袋大米、一盒盒糕點。富硒米展臺變身“長壽飲食課堂”,艾草攤位成了民俗體驗區,這種場景化改造直接拉動了銷售增長。如皋黑豬肉展商表示:“顧客停留時間越長,成交率越高,現場試吃的轉化率超出預期。”
這是一場在端午佳節來臨之際,由如皋市供銷合作總社主辦,江蘇立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承辦,南通城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省委駐如皋鄉村振興工作隊協辦的“鮮香端午,粽饗通途”農產品供銷集市。這場活動,不僅從“賣產品”轉型為“賣場景”,亦為流量反哺構建出銷售新閉環。
“現在直播間的家人們看好了,這個白蒲蟹黃魚圓可是非遺技藝……”這出自一家南通本地美食博主的直播視頻。作為本次供銷集市的一大亮點,南通本地的美食、生活類博主,以“走播”穿梭于各展區,向粉絲詳解產品特性,讓如皋農產品以更直觀的方式觸達大眾。供銷社工作人員透露,參展企業配置的線上購買渠道,活動期間訂單量皆有大幅增長,并且線上復購率顯著提升。
此外,通過“地鐵+集市”打通的城鄉鏈路可謂本次活動的又一特色。活動前一周,南通地鐵站內就出現了“蘇·皋長壽”品牌海報。這種鏈接文旅的“乘法效應”的模式,使得參展農企的獲客成本普遍降低。更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供銷社的集中議價和物流調度,生鮮產品的損耗率比常規展銷更低。
這場活動揭示了一個新邏輯: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農產品需要完成從“土特產”到“文化消費品”的蛻變。而要實現這種蛻變,既需要講好產品故事的能力,更需要打通城鄉消費鏈路的運營思維。據悉,主辦方已著手將這套模式復制到更多節慶檔期,屆時“農產品+節慶”的商業實驗或將帶來更多驚喜。
吳迪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