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主流媒體韓國廣播公司(KBS)在一則名為《阿里的零件5天就來了》的報道中,記錄了一位在濟州島經營制造企業的CEO如何通過阿里巴巴平臺采購中國零部件。這位擁有20年制造經驗的企業主坦言,相較本地采購,中國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不僅價格僅為韓國的十分之一,而且物流效率出乎意料,從下單到收貨僅需五天。更關鍵的是,他強調“質量并無明顯差距”。
同樣的零件,中國產的僅為韓國產的十分之一價格,還包郵
這段采訪迅速引發韓媒和制造業從業者的討論。盡管報道本身并非意在“褒揚”中國制造,但它所呈現出的現象已足夠令人深思:中國制造,正悄然改變國際中小制造企業的采購習慣。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制造”曾在國際上背負著“低質低價”的刻板標簽,而如今,這一印象正被不斷刷新。高性價比、高履約能力、強響應速度,正逐步成為“中國制造”在國際買家眼中的關鍵詞。在制造業供應鏈越發看重靈活性的今天,誰能在“既快又好”的標準下交付,誰就更有可能贏得訂單。
不能忽視的是,這種變化并非一夜之間發生。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中小企業在生產自動化、平臺化銷售、跨境物流、客戶服務等多個維度都實現了系統性提升。阿里巴巴等數字平臺則進一步打破了信息壁壘,讓海外買家得以低門檻對接中國供應鏈,從“比價格”過渡到“比交付、比穩定、比服務”。
受訪者說:中國制造質量差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對韓國而言,這既是一種現實的產業便利,也是一個產業競爭的新命題。正如該視頻中的CEO所言:“過去很多人說中國產品的質量有點差,現在已經是過去時了。”這既反映出中國制造形象的重塑,也折射出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的一場“降本提效”重構潮。
當然,質量依然是衡量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標準。中國制造能否真正從“價格優勢”走向“品牌優勢”,仍需時間驗證。但至少在效率與供應鏈響應層面,中國制造已先一步進入了國際中小企業的備選清單。
這場“5天到貨”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在全球制造趨于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當下,中國制造能提供的,可能不僅是“便宜的零件”,更是一次次及時而穩定的交付承諾。
視頻翻譯/文:朱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