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蘇鹽城,某餐飲店店主葉女士遭遇了一起隱蔽性極強的電詐洗錢騙局——本以為是“熟客照顧生意”,卻在“幫忙轉賬”后莫名被凍結銀行卡。警方提醒:這類借“訂餐+轉賬”套路拉人“下水”的騙局,正瞄準小商戶,務必警惕!
訂餐熟客變“求助者” 兩次轉賬后卡被凍
5月中旬,葉女士接到陌生電話訂餐,對方添加微信后下單2份大排面,支付34元并指定“放小區門口即可”,營造“本地住戶”形象。次日,對方以“微信支付寶因轉醫藥費被限額”為由,提出“銀行卡轉賬給葉女士,再幫忙轉給‘大伯’。”
“對方說話客氣,還照顧生意,想著家離得近應該沒問題。”葉女士先后兩次接收對方12500元、9900元轉賬,按要求將合計22340元轉至“大伯”賬戶。不料轉賬后不久,她的銀行賬戶突然被凍結,這才驚覺上當,緊急撥打96110求助。
拆解騙局三步套路:從“訂餐”到“洗錢”的溫水煮青蛙
警方揭露,此類騙局專盯小商戶“重人情、易心軟”的心理,分三步設局:
? 第一步:偽裝熟客,降低戒備
騙子以“小額訂餐+指定公共取餐點(如小區門口、便利店)”打造“真實顧客”人設,甚至刻意強調“別敲門、放門口”,讓店主誤以為是“周邊住戶”。
? 第二步:編造困境,博取同情
取得信任后,騙子拋出“家人急病用錢”“支付渠道限額”等理由,用“幫忙”“救急”包裝需求,甚至暗示“長期照顧生意”,誘導店主“伸出援手”。
? 第三步:借卡轉賬,完成洗錢
店主一旦同意,騙子便將涉詐資金轉入其賬戶,再要求轉到指定賬戶。殊不知,這些資金多為詐騙、賭博等違法所得,賬戶因資金異常流轉被警方凍結,店主更可能因“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面臨法律風險。
警方緊急提醒:小商戶守住“三不”原則,別讓善意成陷阱
? 不輕易添加陌生客戶私人社交賬號:對主動要求加微信、支付寶的“顧客”,尤其是反復強調“不用見面、線上溝通”的,務必警惕。
? 不參與任何“代收款、代轉賬”操作:無論理由多“緊急”,“他人轉你錢、你再轉給第三方”的行為本質是為違法資金“洗白”,堅決拒絕!
? 不抱僥幸心理,遇異常立即報警:若已發生轉賬、賬戶凍結,第一時間保存聊天記錄、交易憑證,撥打110或96110報案,配合警方調查以盡快解除風險。
“小生意靠的是踏實經營,天上掉的不是‘熟客’,而是‘陷阱’!”警方呼吁,廣大商戶務必牢記:保護好自己的銀行卡和支付賬戶,就是守護生意的“安全線”。如遇類似情況,多問一句“為什么找我幫忙”,多做一步“核實對方真實身份”,就能讓騙子無機可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提供支付結算幫助,情節嚴重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切勿因“舉手之勞”觸犯法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周珉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