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金色鋪滿海安大地,麥穗在初夏的風中輕輕搖曳,述說著豐收的喜悅。5月底,海安55萬畝小麥收割亮相央視新聞聯播。從小麥抽穗揚花到“龍門吊”機械化運秧再到大規模麥收作業,僅一個多月,海安農業三次登上央視大屏,試問,這片土地的農業為何如此多嬌、屢獲關注?
日照充足、水土豐饒的自然資源稟賦,成為海安發展農業的根基命脈。海安地處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東臨黃海、南望長江,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超1000毫米。充足的雨水與15℃左右的年均氣溫,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了理想條件。域內河網交錯,1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河流與湖泊,形成天然灌溉網絡,滋養著肥沃的土壤。憑借這樣的自然稟賦,海安自古便是魚米之鄉、禽蛋之鄉,為農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敢為人先、善為人先的“搶”字精神,讓海安將地理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早在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剛起,海安便憑借“百萬雄雞下江南”的壯舉,搶占市場先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禽蛋主產區,“搶”字精神自此深植這片土地。近年來,海安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群魚、一根絲”的特色鄉土資源,不斷加快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蘇中新魚米之鄉”,搶占農業高質量發展制高點。隨著“三夏”農忙時節的到來,海安再度“搶”在了第一時間,搶抓有利天氣,組織突擊搶收搶種,確保成熟一片、收獲一片。截至5月底,全市已完成小麥收割近1萬畝,油菜收獲基本結束。
科技賦能,讓海安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模式,農耕生產更高效。從數字大田智慧管理平臺到全生物降解地膜與“龍門吊”運秧,海安農業的“高科技”含量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種田大戶承包零散土地機械化種植,為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提供農忙崗位,同時通過社會化服務為周邊小農戶提供“一條龍”服務。目前,全市共有包括小農機手在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1535家,年耕種收等環節服務面積達107.1萬畝,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已成為推動海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人才賦能,海安農業發展新動能全面激活。在海安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人才是關鍵力量。今年“五一”節前夕,海安高新區隆政街道俞萬家庭農場主于清榮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從北京人民大會堂載譽歸來。其實在海安,還有許多“新農人”“土秀才”“土專家”與于清榮并肩同行:大公鎮的蔡偉不斷引入機械化設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帶動周邊農戶一同增收;李堡鎮的仲曉磊打造無人化農場,通過智能設備精準把控農時,提升農場的整體效能……他們用各具特色的創新實踐,共同勾勒出海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璀璨圖景。
從地理稟賦到精神傳承,從科技革新到人才驅動,海安農業的頻頻“出圈”,本質是一場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生產方式的深度融合。這片江海孕育的土地,正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實踐,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海安樣本”。而那些在田間地頭奔忙的身影和閃耀著科技光芒的農機設備,正是海安農業持續“出圈”的永恒密碼。
通訊員 梅叢婧 賀明慧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