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舉辦
“玉米奇遇季”活動,
以一片20畝玉米地為基礎,
專業團隊精心設計,
改造成全市獨一無二的“玉米迷宮”。
人民灘村是沙頭鎮南部的一座行政村,擁有全鎮7公里長的江岸線。60年前,這里還是長江邊的一片灘涂,經過不斷圍墾、拓荒,昔日的蘆葦灘蛻變成“玉米迷宮”。
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人民灘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蔬果為主導產業,發展起了鄉村旅游。
站在“玉米迷宮”里,
人民灘“墾一代”王成華
講述了長江岸線變遷的故事。
1
荒灘變良田
老一輩奉獻汗水與青春
今年已經80歲的王成華,是人民灘的“墾一代”,曾經當過人民灘村的黨支部書記。他的老家在距人民灘村不遠的六圩。1963年前后,19歲的他來到人民灘圍墾。
“當年的人民灘,布滿了蘆葦蕩,連江堤都沒有。”王成華回憶。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年齡都在20歲出頭,“大家青春年少,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
1963年8月,
人民灘圍堤工程正式動工。
一人一根扁擔,一鍬土一鍬土挖,
花了9個月時間,
硬是圍成了大堤。
圍堤之內,
人們開始定居生產,
人民灘村逐漸形成。
想想當年吃過的苦,王成華笑言:“來的時候,沒有房子住,就在江邊搭棚子、睡稻草鋪,沒有水喝,就引流長江水,用明礬沉淀。后來圍了大堤,開始種玉米,吃玉米面。”
2
發展蔬果業
沙頭西瓜“發源地”
作為人民灘的“墾一代”,王成華吃過“創業”時的辛苦。看到今日取得的變化,他說,一切吃過的苦都是值得的。
“人民灘最寶貴的精神,是一棒接一棒、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干。”他回憶,圍墾之初,人們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在荒灘上種玉米、水稻和小麥等糧食作物。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人民灘村開始探索養蠶,后期又發展出口番茄、棉花等產業。上世紀90年代以后,沙頭鎮開始規劃蔬菜園區,以人民灘村為核心區,逐步形成了揚州市“菜籃子”基地。
“今天遠近聞名的沙頭西瓜,‘發源地’就在人民灘村。”王成華說。
3
滄海桑田
60年巨變在眼前
60年過去,如今“接力棒”傳到了人民灘村第十二任黨支部書記朱逸峰手中。
“人民灘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們不搞大開發,只搞大保護。”朱逸峰說,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業,成了人民灘村的不二選擇。
朱逸峰介紹,人民灘村南部,有一塊20畝玉米田,他們將玉米田改造成全市獨一無二的“玉米迷宮”,由專業團隊精心設計,迷宮內設置科普展板,介紹玉米生長相關知識,讓孩子們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原創戶外迷宮劇本殺《時光信件》融入其中——當游客來到玉米迷宮,扮演知青、植物專家等角色,仿佛穿越回上世紀70年代開墾人民灘的激情歲月,在迷宮內尋找道具,不斷解鎖新劇情。
“人民灘村有豐富的農文資源,厚重的歷史底蘊,以本土文化為根,盤活現有資源、鏈接城鄉需求,從城市到田間,形成購物、娛樂、餐食于一體的‘農文體旅’融合圖景,為市民游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鄉村旅游體驗。”沙頭鎮黨委書記、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黨工委書記朱午表示,希望以“玉米奇遇季”為契機,嵌入體育賽事、旅游觀光、研學拓展等元素,以創新的農文體旅融合模式,不斷解鎖鄉村旅游消費新場景。
來源:揚州日報
通訊員 沙萱
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朱軒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