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一面繡著“盡職盡責辦實事,不忘初心為人民”的鮮紅錦旗,被市民陳先生鄭重地送到鹽城市濱海縣市場監管局城中分局工作人員手中。這場因10500元加價車款引發的消費糾紛,在市場監管部門的快速響應與柔性調解下,最終以消費者“原價提車”圓滿解決,錦旗上的燙金大字,成為群眾對監管部門“高效維權、暖心服務”的生動褒獎。
“昨天剛簽合同交了定金,今天就坐地起價10500元!”5月21日11時50分,臨近下班的城中分局同時接到陳先生的12315投訴電話與現場維權請求。兩名執法人員顧不上午餐,10分鐘內火速抵達某汽車銷售公司——這場“下班前的跨線求助”,瞬間激活市場監管“快速響應機制”。
經調查,糾紛核心指向格式合同漏洞:商家以“未選擇指定金融機構貸款”為由強制加價,試圖利用條款模糊性轉嫁經營成本。“這種變相突破價格承諾的行為,既違背契約精神,更觸碰了《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紅線。”執法人員現場固定證據,明確指出商家涉嫌“價格欺詐”與“限制消費者選擇權”的違法。
面對商家負責人遠在外地的難題,執法團隊創新開啟“線上聯動調解”模式:通過微信精準推送鹽城市市場監管局與商務局聯合印發的《規范汽車銷售經營行為提醒函》,以“政策紅線標注+典型案例動畫解析”的可視化普法,讓企業負責人直觀理解“打擦邊球=踩高壓線”的法律后果;同步以電話溝通為“橋梁”,逐條拆解合同中“強制綁定貸款”的違規條款,為企業“量身定制”合規整改路徑。
“以為‘變通’能多賺點,沒想到差點讓企業信譽栽了跟頭!”在“法理清晰、情理通達”的引導下,商家態度從“強硬辯解”轉向“主動反思”:加價金額從1.05萬元逐步下調,最終主動撤銷全部加價,承諾按原合同價格交付車輛。這場跨越空間的調解,既守住了法律剛性,更彰顯了“監管有力度、服務有溫度”的治理智慧。
“本以為維權要跑斷腿,沒想到監管部門比我還‘上心’!”陳先生不僅挽回萬元損失,更在執法人員指導下掌握了“查格式條款、留交易證據”的消費維權技巧,直言“以后消費多了份‘法律底氣’。”而企業負責人在事后主動表示:“這次教訓是最好的合規教材——依法經營不是負擔,而是企業行穩致遠的‘安全網’。”
一面錦旗,兩份收獲: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升級”,企業的合規理念“覺醒”,正是濱海市場監管局推動“法治監管與營商環境共生共榮”的鮮活注腳。該局負責人表示,將以錦旗為動力,持續聚焦消費投訴熱點領域,用“響應速度、監管力度、服務溫度”織密消費安全防護網,讓“為民辦實事”的初心,在每一次維權實踐中落地生根。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周珉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