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礦井下特殊光照與防爆環境下
圖像識別難怎么辦?
在徐州
有一雙“神瞳”
它能夠突破“視覺極限”
成為守護礦工安全的“天眼”
走,大徐帶你去現場看看
在中國礦業大學的一間實驗室里,濟寧能源災害風險智能AI識別平臺正實時傳輸著井下實況:采煤機在煤層中穩健運作,巷道里礦工安全帽的晃動、皮帶上煤流的起伏,都被精準捕捉。
“這是我們研發的‘慧眼神瞳’平臺。”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程德強對記者說,依托AI視頻輕量化識別方法,搭載邊緣計算智能分析裝置,破解了煤礦井下特殊光照與防爆環境下圖像識別難題。
如何在井下弱光照、高粉塵等特殊成像環境下,突破“視覺極限”,讓“慧眼神瞳”成為守護礦工安全的“天眼”?帶著這樣的問題,程德強團隊在2019年便開始了科研攻關。經過不懈努力,中國礦業大學程德強團隊研發的煤礦安全隱患AI視頻智能輔助監管監察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煤礦重大災害全域感知與智能防控。該技術成果榮獲2024年煤礦智能化建設重大進展成果、2024年度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這項技術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擺在團隊面前的第一個難題便是數據。
“沒有數據,AI就像沒長眼睛。我們與幾家煤礦合作,人工獲取數據,再進行分析。當時大部分圖像因光照不足、干擾嚴重,連人工標注都成難題。”回憶起起初的艱辛,程德強仍記憶猶新。
如何讓數據從“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
團隊帶著設備扎進礦井,在轟鳴的巷道里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他們用防爆相機捕捉每一個作業瞬間,在皮帶機旁架設數十臺攝像機從不同角度記錄煤流形態,甚至在設備上粘貼標記點,只為精準捕捉皮帶位移變化的視覺特征。
從煤礦巷道到工作面,他們一點點拍、一張張篩。整整六年多,圖像從7千多張攢到50萬余張,每一張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無數個日夜付出的心血。
“2023年,我們發布了國內外首個井下視頻AI分析數據集,覆蓋118種井下場景,為煤礦安全智能監控領域提供技術支撐。”程德強話語中帶著自豪,“現在很多國內外學者都在用我們的數據,就像打開了一個‘公共窗口’。”
有了數據,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如何讓AI在井下“看得清、算得快、聯得通”?程德強團隊迎難而上,在這個“鐵三角”中打開了突破口。
在圖像增強與智能識別方面,程德強團隊為圖像加了“增強濾鏡”——基于深度學習的自適應圖像增強算法,構建多尺度圖像增強網絡,引入對比度自適應調節模塊,讓圖像細節識別準確率提升了30%。
程德強為記者調出了一組對比畫面:左側是傳統監控下模糊的井下影像,右側是AI處理后的清晰場景,連螺栓銹跡都清楚可見。
圖像看清了,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井下網絡不穩定,如何快速反應?海量數據該如何快速處理?
面對這些難題,團隊想了個辦法——給模型“減肥”。
“我們研制了煤礦關鍵場景安全風險AI視頻識別的輕量化垂直模型,提出時空特征融合的目標檢測框架,采用輕量化神經網絡設計,在邊緣端實現毫秒級響應,目標檢測準確率大于95%,可跟蹤多個動態目標。”程德強解釋說。
針對邊緣計算資源受限難題,團隊開發出模型壓縮與優化算法,通過知識蒸餾和結構裁剪,將模型壓縮80%,推理速度提升200%,識別精度損失小于5%。邊緣感知、邊緣優化的協同計算框架,讓計算效率提升50%,系統響應時延降低60%。
如今,煤礦安全隱患AI視頻智能平臺實現了“人—機—環”聯通。利用通用數字攝像儀、AI智能攝像儀等組成智能化、多功能、全天候的動態視頻智能識別系統,通過跨系統的信息交互與協同分析,形成一體化的智能安全管理解決方案。
在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金橋煤礦,“慧眼神瞳”已處理3.5萬條報警信息,隱患數量月均下降10.3%,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轉型。
“我們的技術已在60余座礦井實現示范應用,保障了煤礦生產安全,提升了煤礦企業智能化生產水平,實現降本增效。我們將參加2025世界智慧礦山大會,把這個成果推廣到更多礦井。”程德強說。
文字 | 梁夢雨
圖片 | 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