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由AI生成)
日前 小布發(fā)起
《你是哪一年高考的?》征集活動
許多網友熱情響應 紛紛投稿
每逢“高考”倍思“青”
讓我們在又一年高考結束之際
跟隨這些難忘的記憶
一同回望青春歲月
▲20世紀80年代的高考現(xiàn)場(圖源網絡)
說起高考挺有意思的,我是1980年參加高考,高考前在海北中學就讀,考場在城西中學。早晨天剛亮,我走了近15里路到考場,路上很緊張,好在提前兩天踩了點,所以當天沒有走錯路。考場內橫向四排,縱向十一排桌子和板凳。監(jiān)考老師兩個,一個坐著不動,一個在過道內走來走去。那年我考得不好,但后來還是考上了大學。高考是可以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途徑,但它不是唯一的,祝您好運。
——@有何不可
▲20世紀90年代的高考現(xiàn)場
廣福教院
1991年那個漫長的梅雨季,天空像被墨汁浸透的宣紙,雨水不分晝夜地傾瀉在海安中學的每一個角落。教室里的木質桌椅滲出細密的水珠,宿舍的棉被摸上去總帶著幾分潮氣,就連我們身上的衣服也永遠晾不干。課本上的鋼筆字洇開了淡淡的水痕,老師們再三叮囑:“你們這段時間,都用圓珠筆答題。”
每天清晨六點,于老師總是雷打不動地來敲開我們的宿舍門。他那帶著濃重海安方言的嗓門比鬧鐘還準時:“起床啦,起床啦!小元、小兵、小青,你們幾個懶鬼,沒得幾天就要高考啦,挨杲不過就是兩三個星期啊!”木門被他拍得砰砰響,我們幾個總是一骨碌爬起來,睡眼惺忪地踢踏著拖鞋摸向公用洗臉池。冷水撲在臉上,才驚覺雨季的寒意已滲進骨髓。
校園正中的廣福教院,相傳是唐代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林將軍所建,飛檐如大鵬展翅,青磚灰瓦間沉淀著千年的光陰。如今斗拱下掛著“靜”字的木牌,大殿改作了圖書館,經案變成了乒乓球臺。每次穿過雕花門廊,都能聞到陳年典籍與新鮮油墨混雜的氣息。對我這個鄉(xiāng)下孩子來說,能在古剎里讀書,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班里學霸“三巨頭”的傳說總讓我們這些普通學生既羨且妒。特別是老陳,他的課本永遠光潔如新,卻次次穩(wěn)坐文科年級第一。預考放榜那天,我望著紅榜上自己的名字排在全縣第七,耳邊嗡嗡作響。于老師給我北大推薦表時,手有些抖。他說:“好點兒考、好點兒考”。我注意到,他的指甲縫里還沾著些粉筆灰。
從有記憶起,我就以“倒頭就睡”的本事聞名村里。在鹿汪村的老屋里,夏夜的蚊帳中,冬日的灶臺邊,我總能睡得香甜。即便是高中住校后,宿舍里同學們的嬉鬧聲、磨牙聲、夢話聲此起彼伏,我也能像塊石頭般沉沉睡去。可偏偏在1991年7月7日—9日那三個潮濕、悶熱的夜晚,這種天賦突然離我而去。
高考前一周,宿舍里有點門路的同學紛紛投奔縣城親戚家,圖個清凈。母親冒雨從鹿汪村趕來時,我正在堂哥家收拾臨時住處。她暈車暈得厲害,青白著臉,攥著個濕漉漉的藍布包袱,指節(jié)都泛了白。包袱里裹著十幾個煮雞蛋,還有一包用油紙包了三層的芝麻脆餅。
堂哥家的客房太靜了,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鬧鐘的秒針走動聲像錘子敲在太陽穴上,一聲聲都在數(shù)著時間。高考第一夜,我像攤餅似的翻來覆去,棉布床單被汗水浸得發(fā)潮。側臥、仰躺、蜷縮,每個姿勢都硌得慌。數(shù)羊數(shù)到草原都裝不下了,又改數(shù)鹿汪小河里的游魚,結果越數(shù)越清醒。
凌晨三點,雨聲漸歇。我突然懷念起宿舍里小兵那拖拉機般的鼾聲,上鋪老陳磨牙時像在嚼碎玻璃的聲響,還有半夜說夢話背公式的小青——那些曾經讓我咬牙切齒的噪音,此刻竟成了最奢侈的安眠曲。
就這樣熬過三個晝夜。考場上,鋼筆尖在試卷上劃出的沙沙聲忽遠忽近,眼前的鉛字時而模糊、時而重疊。作文題《近墨者黑》的立意在我腦中轉了十八個彎,卻怎么也落不到紙上。
回到鹿汪村的那天,父親正在秧田里除草。我扔下行李就扎進二樓的大木床,這一睡就是一天一夜。母親后來告訴我,她幾次輕手輕腳進來探我的鼻息,生怕我像村里老邱那樣“睡過去”。醒來時,灶臺上溫著的雞蛋掛面已經熱了又涼,涼了又熱。
往年的寒暑假,我總愛在河邊吊嗓子,唱得河邊釣魚的老李叔直罵娘。可這次,我成了個悶葫蘆。每天除了幫母親給棉花追肥,就是蹲在河邊釣魚。銀亮的魚鉤沉在水底,像極了我不敢觸碰的心事。
分數(shù)條是表哥捎回來的。除了地理成績正常外,其他五科的成績像約好了似的,每科都比預考少了近十分。這個數(shù)字在我胃里墜著,卻意外地沒掀起太大波瀾。
“怕是那幾夜不曾睡得著,把腦漿熬成糨糊了。”我在棉花田里對母親說。烈日下,碳酸氫銨的刺鼻氣味混雜著泥土的芬芳,母親彎腰施肥的背影一起一伏。我們誰都沒提復讀的事,但當晚她就從樟木箱底摸出了包著手帕的存折。
那個夏天格外漫長。我在灶臺上學會了做一些家常菜,在棉鈴蟲肆虐時練就了眼疾手快的本領,還在復讀教材的扉頁上抄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句子。當秋風卷著第一片柳樹葉拍打窗欞時,我的書包里已經攢了厚厚一疊寫滿的草稿紙。
八月末的一個傍晚,夕陽把鹿汪村的磚頭路染成橘紅色。在雙溪信用社工作的堂姐夫突然舉著一封掛號信沖進院子。信封上的郵戳鮮紅刺目,母親在圍裙上擦了擦手,才小心翼翼地接過來。堂屋的日光燈嗡嗡作響,常州會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在燈下泛著淡青色,母親用粗糙的手指摩挲著紙張,淚水在皺紋間蜿蜒。
多年后,我牽著女兒的手站在廣福教院的門前。十六歲的少女踮起腳尖,試圖觸摸門楣上斑駁的漆字。陽光穿過雕花窗欞,在青石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那副“智仁禮義、抱負言行”的楹聯(lián)依然懸掛在大殿兩側,只是朱漆剝落處露出了木材的本色,宛如歲月留下的指紋。女兒突然轉身,眼睛里閃著狡黠的光:“老爸,要是現(xiàn)在讓你重新參加高考,還會不會失眠呢?”
我望著教室窗外搖曳的銀杏樹,笑聲驚飛了檐下的喜鵲:“從那以后啊,就算是實習考核、入職面試、研究生答辯,我都能倒頭就睡。那三個不眠之夜,像是把一輩子的失眠都透支光了。”
暮色漸濃,最后一縷夕陽為銀杏葉鑲上金邊。那個遙遠的夏天忽然變得清晰起來——潮濕的枕巾、滴答的夜雨、母親包袱里碎掉的脆餅。那三個晝夜,似乎是命運給我的特殊饋贈。她教會我在往后的歲月里,無論是面對職場變動,還是人生抉擇,都能像老銀杏迎接四季更迭一般,從容地接住每一片飄落的時光。
——@袁旭元
我是胡中93屆畢業(yè)生在海中高考的,當時住在農機校招待所,我們那會兒沒有家長送考,考好后回去干農活,發(fā)榜當天去學校看結果,然后去電視臺點歌感謝學校和老師。
——@說夢癡人
▲21世紀初的高考現(xiàn)場
欣逢今年的高考季,我不禁觸景生情地回想起二十三年前我參加高考的些許難忘之往事。
記得我剛上高一,二姨便十分關切地詢問我哪天高考?我當時脫口而出:“是7月7日。”二姨感到頗為驚奇,當即借題發(fā)揮說:“7月7日,是個好日子,因為7月7日是七夕節(ji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吉祥日子,在這個日子里參加高考,應該是一件充滿喜慶的事情。”也許是我沒有闡述清楚,也許是二姨沒有理解透徹,她居然一廂情愿地把我所說的陽歷7月7號參加高考的日子,善意地理解成了農歷七月七日的七夕節(jié)了!
無論二姨是確實沒聽明白,抑或是聽明白了而故意引申為七夕節(jié),都寄寓著二姨對我參加高考的美好期待與殷殷期許,她寄希望于我在一個美好且喜慶祥和的日子里參加高考,能夠考出更加理想的成績!這反映出二姨對我參加高考所葆有的一種質樸的愿望,應該與當今一些家長、老師穿著紅色的旗袍送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彰顯了對考生的加油鼓勁與萬千祝福,都期待著考生能夠旗開得勝,擁有一個錦繡前程。
不同于現(xiàn)在六月份參加高考的是,當時我們是陽歷七月份參加高考。正值盛夏,可謂驕陽似火、酷暑難耐,動則汗流浹背。備考語文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改病句的題目,題中用“七月流火”來形容七月的氣溫之高和天氣之熱,實則不然。“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溫度高與天氣熱,而是形容夏天將盡,天氣逐漸轉涼的意思。這是在復習備考期間,我所掌握的一個終生難忘的知識點。現(xiàn)如今,我在網上瀏覽各種文章時,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作者把七月流火這個詞語用錯了。每當我能夠迅速發(fā)現(xiàn)報刊上的一些錯用誤用時,我便會覺得當年的復習備考還是有所斬獲的,沒有辜負我昔日復習備考時的艱辛付出。
依稀記得高考前夕,劉建國老師還用心良苦地專門列舉了一名高考學子前后三次參加高考不拋棄、不放棄的勵志故事。劉建國老師的原話是:“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他的頭腦雖然談不上特別聰明,但他身上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瘢沃揽壳趭^刻苦的努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名校夢。他前后連續(xù)三次參加高考,第一次參加高考才考了三百多分,連專科都沒有考上。第二次參加高考,他考了四百多分,勉強考上了專科。第三次參加高考,他考了五百多分,成功考上了西北大學,畢業(yè)后留在西安上班。”劉建國老師所列舉的只是一個樸素的案例,但依然能夠讓我看到人能夠通過持之以恒的奮斗讓分數(shù)逐步提升的喜人態(tài)勢。劉建國老師在備考的節(jié)骨眼上列舉他學生的真實案例,用身邊的鮮活案例來勉勵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到底,勉勵我們“只求耕耘,莫問收獲,功到自然成!”為高考前的我們注入了一股滿滿的動能。
高考前的一個月,學校專門邀請了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蔣正榮來校作考前心理輔導。蔣正榮不愧是京城名校的心理學教授,不僅在作報告時激情充沛、熱情四溢,還極其善于用信手拈來的連珠妙語調動現(xiàn)場一千多名學生的情緒與內在動力。我們聽了蔣正榮那極富感染力與震撼力的報告后,都一個個打了雞血似的,變得斗志昂揚、士氣高漲。哪怕聽了名校教授所作報告后并未取得高考分數(shù)的極大提升,但是,能夠保持一種激情似火、士氣高揚的“嗷嗷叫″的精神狀態(tài),也真不枉聽了那場“及時雨”似的考前心理輔導報告。
——@劉關波
2002年,3+大綜合,也就是語數(shù)英+物化生政史地。整個江蘇省就這唯一的一次3+大綜合,備考期間,各種辛酸苦辣……預祝2025年考生,高考順利,都能進入夢中的大學!
——@坦克大兵
2006年海安中學畢業(yè)生,未能在“主場”高考,遠征“客場”實驗中學。時下“蘇超”火遍全網,恰逢高考,回憶起19年前高考也是恰好遇上了2006年世界杯。揭幕戰(zhàn)就在高考結束當晚打響,這場比賽雖說心心念念了許久,但滿心的期待還是敵不過高考的疲憊,沒撐到半夜開賽就早早睡去。那時總以為學習考試很苦,現(xiàn)在人至中年,才覺得當年純粹的學習生活,是人生中一段無憂愜意的旅程。
——@葛鵬
·
昔日高考 今時回首
又一年高考臨近,距離我的高考已過去了13年。參加工作后,我仍常常夢回那個既興奮又緊張的高考年月。借“海安發(fā)布”這一平臺,記錄下我的高考獨家記憶。
時光倒回2012年那個夏天,正值田家少閑月之際,也是我們高三學子交出答卷的重要之時。高考前的最后一課,老師們反復叮囑“再看看書吧,基礎知識點再鞏固一下”,講臺下的我們比往日更加安靜。千言萬語哽在師生們的胸口,老師們有說不盡的考前提點,學生們有訴不完的依依不舍,但此刻大家都選擇了沉默。羞于表達,似乎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通病,我們將高中三年的記憶深藏心底。
學校包車前往海安參加高考,警車開道,陪伴了我們三年的門衛(wèi)大叔,那一刻敬禮的標準,是對我們最深的祝福。浩浩蕩蕩的隊伍出發(fā)了,老爸也趕來送我,暈車的同學,家人不放心,一路騎著摩托車陪同。
高考前夜,大家既興奮又緊張,書是看不進去的,老師輕輕的腳步聲在走廊里提醒我們早些休息。
首場語文考試,答題如行云流水,最后作文《憂與愛》的主人公是我最敬愛的語文老師,高中三年,他陪伴了我們兩年。考場一出來,便迎上他殷切關心的眼神,“去吃飯吧,吃完好好午休。”所幸語文分數(shù)揭曉,153的高分,不負他兩年多的諄諄教誨。
下午場數(shù)學,我緊張到手心冒汗,數(shù)學一直是我的夢魘,考完出來,腦袋一片空白。大雨過后的天氣,沉悶濕熱,看到上午未現(xiàn)身的父母,我哭得傷心,那天的晚飯根本沒吃。以至于如今畢業(yè)多年,夢里仍在解數(shù)學題,困在函數(shù)里……
英語、政治、歷史的考試則風輕云淡,正常發(fā)揮,心情波瀾不驚。高考結束后,我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整天,與過往告別,對未來稍感迷茫。家里書房至今珍藏著高中老師們認真批改的作業(yè)、試卷。
這場考試,是寫給青春歲月的一封情書,我們用心用情,盡心盡力,也無怨無悔!
以至于后來上大學,我仍會與高中相比,覺得老師對我們少了太多關心,一度很失望。畢業(yè)多年,那段求學歲月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我們不常聯(lián)系,但感恩全在心中。
如今工作、成家、為人母后,瑣事纏身,早已沒了文藝女孩的傷春悲秋,各樣事情推著自己每天不停歇。但每到初夏,每到麥香飄飄的日子,看著各大媒體為高考造勢加油,心中難免萬千波瀾,也許有一天終究會水波不興。那就讓文字留下永恒的記憶吧!
我的李堡中學,我的老師們,有的或許已退休,有的我仍有聯(lián)系方式,有的還時常聯(lián)系,感恩那時遇見了你們,你們的嚴謹教學態(tài)度,或隨心或豪放的生活態(tài)度,至今影響著我!
闖浮世,抱憾事,念情詩。是如今的自己。
在未來日子里,我會繼續(xù)書寫自己的人生篇章,帶著對過去歲月的感激,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無論世界如何變遷,那些關于憂與愛的記憶,將伴隨我一生。
——@仲柳燕
·
我是今年的職教高考考生,真的很感謝海安這座城市。四年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干后廚、去船廠、搞紡織……那個時候的我,感覺人生已經和學校無緣了。但真的很幸運,三年前在海安中醫(yī)院跑業(yè)務,遇到了一位海安中專的老師。他見我年齡較小,想讓我去繼續(xù)上學。
一開始,我有點膽怯,畢竟有一年沒接觸過學校了,也沒接受過文化知識,再加上當時家庭環(huán)境又不是很好,心里有點抗拒。很幸運,他給了我很長一段時間的考慮,后來我不斷地去和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慢慢我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重要的是體驗,錢可以再賺,但那段時間過了就真沒了。于是我便下定決心,還是去了。
剛開學那會我成績是不太理想,學得很吃力,但好強的性格讓我慢慢穩(wěn)定在了第一名。高三期間,我身體不好,一個學期去了二十來次醫(yī)院,有次急性腸胃炎,嘔吐了一個晚上,家里有事的班主任凌晨五點知道后,立馬開車趕來學校,親自把我送到了醫(yī)院。這件事,讓我至今無法忘懷。
在海安的三年,我真的感覺我很幸運,遇到這么好的學校、這么好的老師……因為一個學校而愛上一座城,我相信海安中專將來一定能成為一所很了不起的職業(yè)學校!
——@星塵
《你是哪一年高考的?》
投稿入選獲獎名單公布
↓ ↓ ↓
《全網首發(fā)!2025海安高考卷》
獲獎名單公布
↓ ↓ ↓
領獎時間:6月12日至6月18日
領獎地址:海安市融媒體中心五樓新媒體部502室(中壩南路1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