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不開火、社區吃食堂。5月以來,海安主城區桃李名筑、天瀾灣小區的兩家社區食堂陸續開業,讓不少市民對“民以食為天”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小區食堂里看機器炒菜,食堂隔壁來一次健康監測,“智能餐屏+熱銷榜單”有效解決“每天中午吃啥”的難題……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老年化的加速演進,放心方便、健康飲食、經濟可口成為老年群體和廣大市民日常用餐的現實需求,如何把一餐熱飯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舒心?海安街道將社區食堂建設列為重點民生工程,充分調研、科學規劃,從去年開設復興社區如意佳園首家社區食堂,到餐飲企業自建社區食堂老年助餐點,再到探索含社區食堂老年助餐服務的社區綜合服務體,構建起多層次助餐服務體系,“一餐熱飯”填飽的不只是胃,升騰的更是城市的民生溫度。
“這里就像第二個家,讓我們在異鄉也能安心。”
“兩葷兩素兩人14塊,菜燒得軟爛正適合。”92歲的諸建明與老伴正分享社區便民食堂的菜品體驗。諸建明夫婦是上海人,老兩口6年前到海安來定居養老,去年,海安首家社區食堂的出現徹底解決了他們“做一頓吃幾頓”的問題。
去年5月,海安街道復興社區創新升級改造如意佳園居家養老服務站,率先探索老年助餐服務。盡管這家社區食堂并不開火,但依托第三方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恒源康復護理中心負責配餐、售賣的方式起步,運行一年多來,累計就餐已超兩萬人次。
社區黨總支書記馬海蓮也從運營初期每天守在食堂觀察、服務,記錄用餐人次、居民建議,到現在幾乎精準掌握每天來食堂用餐人數、需要社區志愿者幫忙配送到家的情況。“由最初的巔峰180人一天,到現在常態化120人一天,讓老人吃上飯、吃好飯,可持續運行是最關鍵的。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基本上能喊得出來吃飯的居民是哪棟樓幾零幾的,說明我們的食堂辦得是成功的,服務是獲得老百姓認可的。”
馬海蓮認為,如意佳園社區食堂從當初的爆火到如今的保持長紅,一方面緣于社區食堂聚焦高齡、獨居等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居家養老難題,以服務老年人為主,菜品性價比高,且嚴格按餐飲企業、養老機構要求規范運營,保障了老年人“家門口”吃上安心飯的便利。另一方面則離不開社區對居民需求的精準把脈。
“這里就像第二個家,讓我們在異鄉也能安心。”如意佳園小區2號樓的陪讀媽媽肖俊華也是社區食堂的常客。復興社區緊鄰海安中學,轄區內有近300戶房屋由學生、家長租住,“陪讀家長”暫時離開了熟人社會,面臨著助餐和社交的雙重需求。社區食堂不僅提供了經濟實惠的餐食,更搭建了一個溫馨的社交平臺,讓來自天南地北、互不相識的“陪讀家長”因一餐飯而相識、相熟,組成了一個“交融”的溫馨大家庭。一年多來,老年人、陪讀家長在食堂就餐的占比超76%。
“一餐熱飯解決的是老年人的剛需、是產業工人的后顧之憂、是雙職工家庭的現實需要……”
一餐熱飯,解決的不僅是“吃飽”問題,更是“吃好”背后的歸屬感。復興社區的成功探索給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海安街道黨工委書記丁小軍帶來了更多的思考——一餐熱飯解決的是老年人的剛需、是產業工人的后顧之憂、是雙職工家庭的現實需要……而這背后需要更精準地去收集、研判、探索,滿足老百姓的不同生活需要。
下午四點半,天瀾灣小區鄰瀾小廚社區食堂的“小飯桌”準時熱鬧起來。不同于如意佳園食堂的“不開火”,鄰瀾小廚里不僅現場開火炒菜,炒菜的還是兩個智能“機器人”。炒菜機精確控制溫度、時間和調料用量,每一道菜品的口感和營養成分一致。少油少鹽的糖醋里脊、五彩蝦仁等菜品,讓家長直呼“比外賣放心多了”,隔壁窗口也有不少附近私營店主正在打包。
西楹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慧介紹,小區食堂今年5月正式運營,每天供應中、晚兩餐,為解決上班族、一老一小“居家燒飯累、外出就餐貴、外賣食品憂”的問題提供了方案。運營方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研發“健康膳食圖譜”,科學搭配營養菜單。除了日常供餐外,還為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提供個性化餐食,實現精準服務。
通過“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居民出一點”的可持續模式,社區食堂目前日均人流量超300人次,“老人和兒童就餐占比65%,上班族占比35%”的數據背后,是細微之處讓居民切實感受“一餐熱飯”不是煩惱,而是被用心托舉起的“全齡段精準供餐”,是真正將民生關切落到實處。
“飄香的不僅是家常味道,還有遠親不如近鄰的人情暖意。”
在擁有近千戶居民的桃李名筑小區,“做飯麻煩、吃飯孤單”曾是許多人的日常困擾。如今,一句“張姐,今兒拼個桌聊聊?”的親切招呼和“來個上周榜單熱銷菜”,成了這個社區食堂里最動聽的聲音。
一走進這個由閑置空間改造的兩層共500平方米的鄰里會客廳,菜品暢銷排行、訂單數據統計等在電子屏上實時跳動,梅干菜炒肉以單月21.1%的銷量登頂菜品暢銷榜,食堂上個月訂單總量達到9417單,其中60歲以上用餐的占6625單……這些躍動的數字,來自智慧食堂管理系統,記錄著居民們的味蕾偏好,更生動展現著小區居民生活圖譜,樓上吃飯、樓下休閑成了不少居民的午間日常。“根據數據反饋,我們動態調整了老年餐的少鹽菜品占比,還新增了孩子們喜歡的卡通餐。”食堂負責人指著菜品銷售排行榜單介紹道。明廚亮灶的操作間飄出飯菜香,原木色餐桌旁的書吧流淌著書香,對于工人王國平而言,這里不僅是能享用十幾元暖心套餐的地方,更為他提供了臨時小憩的場所。
“飄香的不僅是家常味道,還有遠親不如近鄰的人情暖意。”閘東社區黨總支書記程德玲做過一個統計,開業近兩個月,日均接待量突破380人次,超半數居民是從小區結伴而來。社區在會客廳通過紅色書吧、鄰里議事角等空間營造與功能疊加,成功將社區食堂打造為矛盾調解、民意收集、文化浸潤的基層治理樞紐站,以煙火氣凝聚人氣的實踐,印證著小食堂撬動大治理的可能,“陌鄰變睦鄰”從愿景照進現實。
目前,海安街道還擁有金水灣社區食堂、新海福助餐點等社區食堂、助餐點共8家,日供餐超3000單,老年人就餐占比達70.2%,新橋社區、海陵社區等社區食堂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從最初試點探索到如今多點開花,海安街道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盤活低效空間,引入專業運營,優化服務供給,推動惠民政策落地見效,讓社區食堂成為“民生的溫度計”“治理的傳感器”。一餐熱飯,暖的是胃,聚的是心,筑的是家。丁小軍表示:“社區食堂不是簡單復制餐飲店,而是基層治理的暖心試驗田。未來,海安街道將繼續以‘一餐熱飯’為切口,解決老百姓‘一口香’,探索打造‘食堂+N’黨群服務矩陣,讓幸福不僅停留在舌尖,更流淌在主城每個角落。”
▎通訊員:盧袁園
▎圖 片:李 媛 顧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