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位于建鄴區華燈坊的“藝起長大”培訓機構奧體校區忽然閉店,有市民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反映,機構老板聯系不上,自己還有數千元課時費無處追討。對于此事,本報予以持續跟進關注。
5月18日,記者與十余名家長代表來到負責監管建鄴區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建鄴區文旅局參與協商會議。區文旅局從原址復課和機構分流等方面提出方案:免費原址復課至6月30日,若剩余課時較多、無法短期內銷課,可至區內六家白名單機構分流復課,但需每節課補交費用。家長質疑監管存在漏洞,機構跑路成本低、家長維權成本高,希望能有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
近日,該市民向記者發來感謝,并反饋其轉課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她表示,家長們已收到了建鄴區文旅局推出的更多方案,提供的課程選擇擴展至舞蹈、游泳、美術和聲樂等,能滿足大多數家長需求。由于她家孩子的剩余課時較少,采納的方案是免費平轉至雨花校區上15節課,再額外補交幾節課的少量費用。至于剩余課時較多者,仍在進一步協商轉課方案。與此同時,家長們再次呼吁,希望能有更加健全的監管機制,以免再次面臨培訓機構跑路風險。
多說一句:
近年來,培訓機構“跑路”事件在各地頻發,背后是監管與維權的雙重困境。現有法規在執行層面上,可能對培訓機構的資金監管和日常運營未有效約束,加之懲戒措施薄弱,讓一些不良商家鉆了空子。而家長維權成本高,不僅在于金錢損失,更在于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消耗,甚至有家長購買的課程被多次轉手,不斷遭遇跑路、維權、換課的循環,在維權路上身心俱疲。
經過各方努力,此次事件中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部分家長得以脫困。但事后應急補救無法解決根源問題,隱患依舊在。家長們對監管機制的質疑其實是對市場健康發展的期盼,值得引發重視。不僅家長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相關部門也要從培訓機構準入、運營到退出全程進行嚴格把控,多處發力以減少風險。與此同時,維權渠道還需進一步暢通,以降低家長們的維權成本。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夕悅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