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5年高考即將拉開帷幕,貝殼迎來了第12個送考年。貝殼秉持公益初心,憑借其遍布全國的門店網絡優勢,在各地考點周邊精心設立“高考服務站”,為廣大考生及家長提供全方位、貼心周到的志愿服務,全力為高考保駕護航,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貝殼“高考服務站”已成為每年的主要公益項目之一
“守護、助力” 貝殼南京“高考服務站”再度護航
教育部官網消息顯示,2025年高考報名人數高達1335萬人。貝殼積極組織旗下眾多經紀門店踴躍參與到“高考服務站”的建設中來。目前,貝殼“高考服務站”已成為貝殼每年的主要公益項目之一,在全國多個城市的考點周邊落地生根,其覆蓋范圍極為廣泛,不僅涵蓋了一線城市,眾多二、三線城市也隨處可見其身影。無論是繁華喧囂的都市,還是偏遠寧靜的地區,總有貝殼“高考服務站”默默守護,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堅實的后盾。在南京,今年共有498家房產經紀門店化身“高考服務站”,繼續為高考家庭提供貼心服務。
據介紹,貝殼“高考服務站”集“家長休息站”、“物資補給站”和“助考服務隊”三大功能于一體,全方位滿足考生和家長在高考期間的需求。作為家長休息站,貝殼門店向陪考家長免費敞開大門,店內空調、休息座椅一應俱全,為家長們營造出舒適愜意的休息環境。同時,門店還貼心地提供打印復印、便民飲水、應急充電等基礎服務,讓家長們能夠安心陪伴孩子度過高考這一重要時刻。
在物資補給方面,服務站更是做足了準備。為了確保考生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迎接考試,服務站為有需要的考生和家長免費發放文具、扇子、瓶裝水、防暑降溫藥品等考試和消暑物資。
此外,部分門店還成立了助考服務隊,隊員們由經驗豐富、熟悉當地路況的經紀人組成。他們為考生及家長提供免費應急接送、應急物品送達服務,隨時應對考試期間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無論是交通堵塞、忘帶物品,還是其他意外情況,助考服務隊都能迅速響應。
貝殼“高考服務站”同時也對民警、高考志愿者提供服務,歡迎他們走進門店歇歇腳、喝口水、充充電,更好地助力高考服務。
門店的工作人員為高考家長提供貼心服務
貝殼南京站“高考服務站”項目負責人張樂表示,“貝殼南京站自2019年起推出‘高考服務站’公益行動,已經連續七年暖心助考,做好‘考場外’的堅實后盾。每年高考期間有很多門店主動報名成為‘高考服務站’,這個項目既受到了廣大社區居民的支持和好評,也激發了門店經紀人的公益熱情和奉獻精神,有效促進了社區和諧,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助小、助老” 貝殼公益生態體系不斷豐富
2014年開始,貝殼旗下經紀品牌鏈家就發起了“高考服務站”公益項目。多年來,貝殼始終秉持“社區友好”理念,將門店作為服務社區的關鍵陣地。從最初僅為考生和家長提供簡單休息場所,到如今發展成涵蓋多項服務功能的綜合性助考平臺,“高考服務站”見證了貝殼在公益道路上的持續探索與成長。隨著越來越多合作經紀品牌的加入,該項目規模與影響力逐年遞增,已成為貝殼踐行社會責任的亮眼標識,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貝殼公益長期聚焦社區領域,充分發揮平臺門店網絡優勢,不斷創新社區公益服務模式,強化員工與平臺合作伙伴對公益項目的連接,共同推進社區公益事業發展,帶動社區居民成為公益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在助小方面,2022年起貝殼開展“貝殼助醫愛心小家”項目,聯合專業公益組織為異地就醫的罕見病群體、大病患兒家庭提供臨時免費住所。截至2025年4月,貝殼助醫愛心小家在長沙、武漢、濟南、鄭州、北京、上海、廣州7個城市落地,累積接待1097個困境大病患兒家庭入住,為孩子們提供了12045個安睡的夜晚。
在助老方面,為彌合智能時代銀發群體的數字鴻溝,貝殼于2018年發起 “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經紀人任公益講師授課。截至 2025年 4月底,“我來教您用手機” 項目走進全國 130 個城市,開展手機課超 9 萬節,服務老年人約 130 萬人次。
2023 年起,貝殼發起 “我來教您防跌倒” 助老項目,聯合醫療專家開發手冊、錄視頻、開課堂。截至 2024 年4月底,已有20 個城市組織了2234個防跌倒健康公益課堂,開展防跌倒課程 3867 節,幫助約 8.3 萬人次老年人了解防跌倒知識。2025年4月,貝殼公益先后啟動了“穩當當計劃”和“銀發守護計劃”兩個新的助老公益項目,聚焦老年人出行安全和居家安全,以實際行動守護老年人“屋里屋外”的養老安全。
過去三年,貝殼以“共建美好社區”為己任,在全國百余城開展萬場志愿服務,從“我來教您用手機”的數字助老到“大地美容”的環境守護,從“高考服務站”的暖心護航到“騎手驛站”的社會關愛,貝殼用腳步丈量社區溫度,用行動書寫企業擔當。近期,第四屆“貝殼-讓家更美好”全國志愿服務行動已正式啟動,構建“15分鐘貝殼志愿服務圈”,貝殼將繼續秉持“向上向善”的公益理念,圍繞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社區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建設、社區志愿服務數字化賦能等進行探索、合作與實踐,為構建更美好、更和諧的社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 靜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