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6月12日訊(記者 郭一鵬) 眼下正是荔枝盛產之時,荔枝的含水量十分充足,味美香甜,不少人喜歡購買品嘗。可是你知道嗎?吃了荔枝馬上開車可能會“被酒駕”。
近日,安徽馬鞍山。和縣交警在例行查酒駕時,一名女駕駛員在呼氣式酒精檢測時被測出飲酒后駕駛。經交警詢問,女駕駛員解釋說沒有喝酒,只是剛剛吃了荔枝。說話的同時,女司機從車內拿出了半袋荔枝。稍等片刻后,交警再次對女駕駛員進行酒精檢測,呼氣式酒精檢測儀顯示正常。
飲酒后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的駕駛行為。那么,吃荔枝為什么會產生酒精呢?據介紹,在運輸途中,荔枝中的果糖會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其次,荔枝是一種含糖量很高的水果,而糖類物質的大量攝入,會給口腔中的細菌提供養分,導致其生成酒精。綜上兩種原因,可能導致大量吃荔枝后被誤判為“酒駕”。
記者也從交警部門了解到,像和縣這位女司機吃荔枝遭遇的“被酒駕”的事件,此前南京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比如豆腐乳、酒釀、蛋黃派等,剛吃完就立刻進行酒精檢測,一般都會超過酒駕標準。不過,這些食物導致的酒精測試結果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過了10分鐘以后,基本上都能降到非酒駕的標準。“如果對呼氣檢測結果有疑問,仍可以要求復檢或者跟隨交警去醫院進行抽血檢測,是否酒駕,以血檢結果為定論。”交警表示。
交警也同時提醒,一些食物和飲品含有酒精,之前也有司機因為吃了醉蝦、果飲等被查出酒駕的,為避免酒駕行為或者酒駕誤測的發生,駕駛員應當注意自己所吃食物是否含有酒精,如果含有則不建議食用。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