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虎”闖入校園的舞臺,會迸發出怎樣的驚喜與火花?2025年6月4日,橫掃百老匯與倫敦西區、斬獲多項奧利弗獎的現象級話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創團隊驚喜現身南京市陶行知學校,駐團導演Gabriella Bird、駐團木偶和動作導演Tom Stacy帶領團隊,與400余名師生展開深度互動。當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大型木偶在舞臺上發出怒吼,校園報告廳內,學生們不由得發出驚呼聲。活動中,英國話劇主創們通過劇情分享、木偶表演和創作幕后揭秘,為同學們揭開劇目背后的“魔法密碼”,用沉浸式體驗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戲劇藝術魅力,現場驚嘆與歡笑不斷。
主創揭秘:當木偶會“呼吸”,舞臺發生了什么?
在互動環節,駐團導演 Gabriella Bird 首先揭秘劇中“名場面”—— 少年派與動物們在漂流小艇上的風暴場景。她透露,10名演員需通過精密的肢體協作模擬船體晃動、海浪翻涌,甚至連動物木偶的每一次呼吸都經過數百次排練打磨:“我們追求的不是‘像真的動物 ’,而是讓觀眾相信這些木偶擁有靈魂。”
駐團木偶和動作導演Tom Stacy以老虎木偶為例,解釋“仿真呼吸”的默契密碼:三位演員需在無語言溝通下,通過背部頂壓、手肘輕推等肢體信號同步呼吸節奏。
談及劇中的動物聲音設計,木偶操控師MJ Lee分享了充滿趣味的幕后故事。她坦言,學習模仿羚羊、斑馬、山羊等動物的叫聲,從排練初期就充滿了歡樂與挑戰——排練廳里時常響起此起彼伏的奇怪聲響,有人突然發出動物嘶鳴,有人反復模擬細碎的腳步聲,起初她和同事們連走路聲都模仿得像恐怖片音效,引得眾人忍俊不禁。她笑著形容,整個團隊仿佛都成“動物的聲音容器”。
虛實碰撞:從無實物到“猛獸”降臨
據悉,該話劇劇組匯集倫敦西區頂尖創作團隊,并以其獨特的木偶表現形式與領先創新的舞臺技術獲得高度贊譽。《衛報》曾評價,“動物木偶和視覺效果令人嘆為觀止”。劇中,木偶設計制作需要一年,舞臺一秒就能換景,還有讓人感受到水滴撲面而來的視頻動畫。
當天,在校園的現場互動環節,演員們便將最吸睛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木偶搬上了舞臺,三位演員先以無實物表演勾勒老虎輪廓 —— 蜷縮的脊背、甩動的“尾巴”、警惕的眼神,僅憑肢體語言就讓觀眾們“看見”一只猛獸的幻影。
隨后,老虎木偶被套上舞臺,木偶操控師Ronan Cullen指尖微動,舞臺上的老虎木偶猛然轉頭,琥珀色的瞳孔精準捕捉到觀眾席的光線,竟如真實猛獸般微微收縮,耳尖也隨之輕輕顫動。這逼真的一幕,讓前排學生們不由自主往后縮,現場瞬間爆發出驚嘆聲。“當觀眾看到老虎喘息時,其實是三位演員在用胸腔、頭部、后肢共同‘呼吸’。”駐團木偶和動作導演Tom Stacy揭秘道,看似靈動的猛獸背后,實則是團隊精妙配合的藝術結晶。
這種“無實物到有木偶”的遞進式表演,讓師生直觀感受戲劇 “從想象到具象”的魅力,也讓主創們反復強調的“協作精神”變得真實可感。
戲劇育人:開啟一場心靈探索之旅
“少年派與老虎的共存,是與恐懼對話的成長寓言。” 南京市陶行知學校副校長孫文文在活動致辭中深刻解讀道。她表示,學校選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進校園,正是看中其對青少年成長的深遠啟示 —— 在劇中,主人公與猛虎共處,本質上是在教會學生直面恐懼、于困境中找尋希望,這與學校“全人教育”的理念深度契合。
孫文文進一步提到,學校陶子劇社此前推出的《青鳥》《獅子王》等經典劇目,一直致力于通過藝術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共情力。而《少年派》的“無特效魔法”更具獨特價值,它能引導學生用想象填補現實空白,開啟一場探索內心世界的心靈之旅,讓戲劇真正成為照進學生心靈的光。
南京首演:6月5日-8日登陸江蘇大劇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一個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如何生存下來的故事,從印度開往加拿大的貨船沉沒后,16歲的少年派、鬣狗、斑馬、猩猩和孟加拉虎擠在一艘擁擠的救生艇里,與時間、風雨和彼此搏斗以求生存。
據悉,該劇將于6月5日-8日在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連演6場。除了保留原版金獎班底的木偶操控與舞美設計,話劇版還特別增加了移民家庭的代際情感線,讓冒險故事更貼近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困惑。觀眾不僅能目睹斑馬、猩猩等動物偶戲的逼真演繹,更將通過“無特效”的舞臺魔法,用想象勾勒出浩瀚海洋與心靈風暴。
目前,演出門票已通過少年志APP開啟專屬5折購票通道,掃描下方二維碼可解鎖這場融合勇氣、哲思與藝術想象力的沉浸式體驗。正如主創團隊所言:”當燈光暗下,你不是在看一場戲,而是在參與一場關于生存與希望的集體想象。”
掃碼選座
少年志編輯 丁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雪瑞
視頻 羅皞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