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課堂教學有怎樣的創新樣態?如何“人機協同”構建師生共同課堂?6月7日,第二屆“8090后”基礎教育優秀青年教師學術沙龍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拉開帷幕。活動以“建設師生共同課堂”為主題,聚焦新時代基礎教育創新,來自全國的教育名家、青年教師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教育改革與教師成長。
專家寄語
傳承教育家精神,跳出課堂看教育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至今仍是破解教育難題的思想源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生活教育》主編陳華在致辭中強調,青年教師應秉承教育家精神,“跳出課堂、扎根實踐,勇于探索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路徑”。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則從教育強國建設的宏觀背景出發,指出本次沙龍“恰如其時、意義重大”。他強調:“在中央全面部署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青年教師要跳出課堂看教育,從國家戰略高度審視教學實踐,讓‘師生共同課堂’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孵化器。”
活動現場進行了5本教育新書發布,其中《為人生而教育》《生活?實踐教育實驗文庫》等著作,系統梳理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沿成果。
AI賦能
教學案例展現師生共構課堂創新樣態
南師附中新城小學黨總支書記楊樹亞主持青年主旨報告,這一環節,兩位80后教師代表分享了“師生共同課堂”的實踐探索。
江蘇省“333 高層次人才”第三批次培養對象、江蘇省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南師附中新城小學校長趙梓如以語文教學為例,提出“三師課堂”的實踐路徑,她表示:“教學內容要實現‘教材聯系生活’與‘生活回應教材’的雙向互動,讓AI智能師成為資源生成的輔助者,最終指向學生‘善提問、會回答、能傾聽、敢補答’的核心素養培育。”她分享的“學生作為小先生主導課堂”案例,展現了師生角色重構的創新樣態。
福建省優秀教師、廈門市小學科學專家型教師培養對象、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校長鄭曉萬以“人機協同”為切入點,介紹學校“棱鏡課堂”的三維模型:“橫向上實現師生全媒體共學,縱向上貫通情知創實踐,評價上融合教學評一體。”該校開發的導學案與學習單工具,通過 AI 分析小組討論視頻,精準診斷學習難點,讓課堂評價從模糊走向可視化。“年輕教師不是不想改,而是需要更清晰的路徑與工具賦能。”鄭曉萬的分享引發共鳴。
針對兩位青年教師的實踐,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驊教授評價道:趙梓如老師對 “三師課堂” 的解讀 “精準捕捉了課堂結構變革的脈搏”,將生活實踐教育理念與學習共同體理論深度融合,展現了“從教到學”“從學到教” 的雙重變革;鄭曉萬校長提出的 “棱鏡課堂” 三維結構,通過理念融合、路徑創新與工具賦能,為師生共同課堂提供了可操作的 “學校樣本”,其導學案與學習單的設計 “精準直擊年輕教師課堂改革的痛點”。
思想碰撞
AI時代更要堅守教育的人文溫度
在隨后的小組匯報環節,10位青年教師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多元場景展開探索。
專家點評環節,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陳永華、南京大學教授余秀蘭等專家學者肯定了青年教師的創新實踐,同時提出深層思考:“AI是工具、同伴還是替代者?”“如何在技術賦能中堅守教育的人文溫度?”余秀蘭特別提醒,需警惕AI的“信息繭房”與“思維替代”風險,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生命,技術應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少年志編輯 高嘉曼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雪瑞
攝影 李想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