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識帶貨”出圈的頂流主播董宇輝,近期被質疑直播風格突變,開始學其他主播搞“砍價表演”了。從知識分子清流到疑似劇本表演,董宇輝再次引發熱議。人設重構、“知識帶貨”神話破滅等眾說紛紜。
知識主播“演戲”求生成流量密碼,董宇輝直播“砍一刀”的“名場面”,被網友剪成片段傳播。618促銷直播中,董宇輝分別與電視、空調等品牌商家進行了談判,涉及電視安裝費、空調補差價、冰箱延保等,一來一去的砍價很接地氣。經常蹲直播間的網友都知道,“與商家談判”是許多頭部主播的慣用做法,通過呈現談判過程,來強化主播為大家爭取利益的人設,在粉絲心中建立信任感。
不出意外,董宇輝直播風格變化引來噓聲一片。畢竟他曾在直播間憑借雙語講解,談論詩詞歌賦,講述地理歷史等文化輸出的獨一份形成了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擁有了大量粉絲,如今主動加入同質化競爭模式,有泯然于眾人之勢。
粉絲擔心的是,加入“劇本演戲”,董宇輝直播間的“知識含量”會不斷下降,但“談判表演”“價格博弈”等傳統套路又確實讓粉絲上頭,轉化率高。有公開數據顯示,當天董宇輝直播間涌入1854萬人次,銷售額達到1.67億元,創下董宇輝直播間成立以來的單日銷售額新高,可見這種“表演”是有效的。
董宇輝之變,或是不得不為之。知識帶貨商業模式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主播個人能力是有邊界的,高密度的知識輸出,需要龐大的內容儲備以及專業團隊的支撐。此前董宇輝就出現過多次知識性失誤的翻車事故,“講解居里夫人時出錯”,為“裂開的包子”道歉,等,都是董宇輝百度百科里的危機事件,每次都引發軒然大波。這顯然也很困擾董宇輝,3月他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被問到“如何保證高頻輸出”時回答說,“表達肯定會有,但想表達的東西越來越少。還是要活在現實中,有時候很多人喜歡我們,就是因為我們在鏡頭前真實,有人間煙火氣”。
在文化輸出容易出錯,且社會容錯率低,帶貨效率不高的背景下,如何滿足粉絲既渴望“文化獲得感”又訴求“低價實惠”的心理?如何在風格化與商業化之間尋找微妙平衡?董宇輝已經在主動破局了,他采取“去知識化”策略,將直播間劃分為文旅訪談(閱山河)、文化沙龍(破萬卷)與純帶貨(愛生活)三個板塊,在非帶貨環節保留了文化內容。
所以,倒也不必質疑董宇輝的“直播帶貨”風格,“知識含量”之外還應多多關注“帶貨”,關注其銷售的商品和服務。此前,董宇輝直播間已經出現過“有機土豆涉嫌虛假宣傳”、“帶貨艾草貼涉嫌虛假宣傳”,“富硒雞蛋不富硒”等商品問題,希望董宇輝調整直播風格的同時,也能意識到轉型的最大風險應是商品本身,要杜絕虛假宣傳,建立獨立品控團隊,引入第三方檢測,才能維系用戶信任。在直播電商的競技場上,沒有人能永遠站在神壇,無論是“文化人設”還是“砍價高手”,最終都要接受市場檢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