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6月5日訊(記者 王國柱)“他的紫藤系列恰似一部流動的東方美學史,既承載著吳昌碩、齊白石的筆墨基因,又跳動著當代藝術的鮮活脈搏。”這是近日著名畫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顧問徐培晨對泰州畫家李俊作品的評價。
李俊的紫藤畫《紫氣東來》
李俊,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出身藝術世家,其創作以花鳥為基,尤擅紫藤,筆下藤條如虬龍盤曲,勁健中見韻律;花瓣似云霞棲枝,柔美里藏風骨。作為李俊的導師,徐培晨見證了李俊從藝數十載的探索軌跡。他認為,李俊這位從江淮大地走出的畫家,以紫藤為舟楫,在傳統與現代的江河中劈波斬浪,其藝術實踐獲得邵大箴、馮遠、呂章申等學術界泰斗的深度關注。
邵大箴曾評價李俊說,李俊畫紫藤枝干時融入篆籀筆法,線條剛勁如屈鐵盤虬,兼具金石力度與現代構成意識;渲染花葉則借鑒水彩技法,通過墨色層層積染,營造出通透潤澤的視覺效果。這種"古法今用"的實踐,在《紫氣東來》中臻于化境——飛舞的藤蔓構成動態幾何圖式,棲息的雀鳥保留傳統意趣,傳統與現代在矛盾中達成詩意的和諧。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觀此作時感嘆:"這幅畫讓我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色彩與線條的律動恰似文明的脈搏。"這種跨文化的審美共鳴,印證了李俊藝術語言跨越國界的感染力。
徐培晨(右)與李俊(左)在一起
徐培晨表示,李俊對紫藤題材的深度挖掘,使這一傳統文人畫中的配角升華為獨立的精神圖騰。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陳明則認為:“李俊通過數百幅同題材創作,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紫藤美學’——藤蔓的纏繞不再僅是自然形態,更成為時間流逝的視覺隱喻;紫色的暈染也超越了色彩表象,轉化為東方美學中‘紫氣東來’的祥瑞象征”。李俊這種對單一題材的專一探索,暗合傳統畫論中“專一而通神”的創作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