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揚州西郊儀征市新集鎮李營村百畝蔬菜大棚基地,120座溫室整齊排列,棚內“上海青”郁郁蔥蔥,工人們忙著采摘、分揀,一筐筐即將發往南京等地的食品加工廠。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幾年前還是閑置的“沉睡資產”,如今已成為“綠色銀行”。百畝蔬菜大棚基地落戶的背后,是該村鄉村振興的執著探索與實踐。
長勢喜人
李營村原本基礎薄弱。2018年,36歲的趙鋒任村黨總支書記時,村集體賬戶已無結余,還負債700萬元。如何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一個土地流轉解約事件引發了趙鋒思考。2021年1月,因為某企業承包李營村的250畝土地經營不善,土地經由法律手續,被李營村收回,這塊土地就是現在的百畝蔬菜大棚基地前身。“作為純農業村,還是要從現代農業項目做起,不能做傳統的蔬果種植,需要探索。”趙鋒“盯”上了鄉賢劉久利。49歲的劉久利涉足多個行業,商業頭腦活絡,擁有廣泛的人脈。
經過努力,2023年2月,李營村和劉久利成立江蘇欣欣向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村里入股91萬元。通過整合250畝閑置土地,建起120個標準化蔬菜大棚,專注種植“上海青”。“我這邊對接了南京蒸蒸日上食品加工企業等銷售渠道,每天收1萬5千斤,上海青每天供不應求。今年計劃再拓展200至500畝露天種植區,同時試種菌菇、四季香蔥等高附加值的作物。”劉久利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產業興旺,讓村民在家門口端上“金飯碗”。村民王金芳邊采摘邊算賬:“早上6點到11點、下午1點到4點干活,一年能掙2萬多元。”像她這樣的務工村民有40余人,基地每年支付人工費用超百萬元。更讓村民安心的是,村集體以固定資產入股企業,不僅保障每畝土地年租金,還可享受10%的利潤分紅。趙鋒說,今年土地租金收入約22萬元,預計分紅8萬元至10萬元,實現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雙提升”。
收獲的喜悅
村民腰包鼓起來后,對生活質量要求也高了。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村風貌、打造美麗田園成了趙鋒琢磨的大事。這兩年,趙鋒帶領黨員干部花大力氣改變村容村貌,開展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如今,整個村宛如大花園,李營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宜居新鄉村。
百畝蔬菜大棚基地的落戶給了趙鋒啟示,在他看來,鄉村要振興,鄉賢的力量不可或缺。這兩年,趙鋒主動聯系本村在外的鄉親,成立新鄉賢理事會,打造“新鄉賢之家”。通過搭建鄉賢服務平臺,充分發揮鄉賢作用,實現資金回流、企業回遷、信息回傳、人才回鄉。
2016年,趙鋒當選新集鎮人大代表,身份的轉變,讓趙鋒深感責任重大。為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他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學習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和調研活動,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和履職能力。
從“負債村”到“盈余村”,趙鋒認為,李營村有兩個選擇很關鍵——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徑,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趙鋒的努力下,眼下的李營村產業興旺,村莊秀美,人和安居。作為純農業村,李營村致力引進高端現代農業項目,這兩年趙鋒前往浙江、山東、安徽等地參觀,學習高效農業運作思路。趙鋒說,接下來,李營村將繼續統籌產業用地,達到連片整體規劃目標,通過產業引領和輻射帶動農戶致富,努力創建宜居和美鄉村。通訊員 趙磊 劉陳 儀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