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城市橋下空間利用導則》正式啟動實施。導則由省住建廳主編,蘇州市城市管理局、揚州市住建局等4家單位參編,其中,揚州“一橋一策”對全城區橋下空間實施分類管理、精準施治的做法作為典型案例,寫進導則。
還記得電影《大橋下面》里的動人故事嗎?
如今
許多城市的橋下空間正被重新定義
成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特色之地。
今天小布就帶大家一起
去橋下看看
01
“樂融融”空間
五臺山大橋的橋下空間,是市區建成較早、利用率較高的橋下空間。昨日下午3時多,記者首先進入橋東的橋下空間,這里儼然一個綜合性全民娛樂廣場,東北側的健身區,幾位市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鍛煉;向南不遠處,5張乒乓球桌“座無虛席”,球員以老年人居多,充分體現了“全民健身”;乒乓球區西側,一張張小方桌上,圍滿了玩牌的群眾;西南側的籃球場內,則有幾支球隊在比賽。
02
“美美噠”空間
通揚橋西的橋下空間去年底剛剛完成了改造,橋下空間寬闊通暢,橋梁板刷成藍色,呈現藍天白云的美景,人行道鋪設了藍色瀝青。最亮眼的是橋下東部的“詩詞墻”,墻上寫滿了描寫揚州的詩詞,如“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共計100多首。詩詞下方還配有詩人彩繪,讓人仿佛置身于唐詩中的揚州。詩詞墻的開頭是一幅詩人舉頭遠望的繪畫,小桌上擺有酒壺,旁邊寫有“唐詩中的揚州”字樣,讓人在誦讀中全方位領略揚州的文化魅力。不少沿古運河散步的市民來這里觀景、賞詩、休憩。
三灣大橋的橋下空間地面鋪設了彩色瀝青,繪制了半圓和圓形圖案,并擺放了橙色石凳。側墻上的彩繪,繪制了揚州眾多知名景點如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文昌閣、何園、大明寺、東關街、瘦西湖白塔等。彩繪中還巧妙地融入了“飛天”仙女,為景點增添了靈動之美。
03
“動起來”空間
高橋路與古運河之間的五臺山大橋橋西橋下空間,則是純粹的健身場。沿高橋路路邊南北設置的健身器材上,市民正在鍛煉腿腳。古運河邊圍網內的籃球場上,球員們奔跑、跳躍、高呼……激戰正酣。
04
“用起來”空間
在潤揚快速路建成后,我市利用揚州職大門前、紅星美凱龍門前兩處橋下空間,建成了停車場。2024年初,我市建成投用了揚子江中路與江陽中路交叉口立交橋下停車場,面積約2000平方米,設停車位47個。2023年起,我市加快橋下空間的利用步伐,明確橋下空間利用要優先解決市民停車難問題,借鑒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經驗,充分利用好橋下空間。
開發東路高架與328國道交會處,也是新近建成的橋下空間。這里利用周邊綠地,打造可進入式生態游園,建設了一座擁有45個停車位的停車場。同時,結合海綿設計理念,在綠地內設置下凹綠地,以收集高架面源水、園路面源水及雨水,栽植了千屈菜、鼠尾草、芒草等耐陰耐濕耐旱植物,通過地形營造的高差形成跌水效果,結合綠化豐富場地空間環境。
前不久建成的開發東路太陽宮大橋橋東橋下空間,則是一個集賞景、健身、娛樂和停車為一體的綜合性橋下空間,是記者探訪中看到的功能最全的橋下空間。
濱河路以東橋下空間(濱河路—京杭南路),主要為橋下空間、上下匝道與高架交接處及綠化退讓。太陽宮大橋橋下空間匝道下方綠地利用大橋及開發東路高架橋下空間,建設停車場,服務于周邊市民及西側橋下公園使用人群,停車車位75個。植物品種以耐陰植物八角金盤為主,局部點綴色葉地被,美化橋下空間環境;開發東路北側上行匝道結合海綿設計理念,在匝道下方設置雨水花園,以收集高架面源水及雨水,植物品種以狼尾草、鼠尾草、千屈菜,八角金盤等耐陰耐濕耐旱植物為主,局部點綴水杉,形成高低錯落的植物空間。
濱河路以西橋下空間,建設內容為太陽宮大橋橋下現狀提升和橋下新建。建設以最大化利用現狀場地為原則,在現狀基礎上改造太陽宮大橋橋下空間。具體是優化鋪裝材質,將原有混凝土鋪裝改造為彩色透水混凝土鋪裝,將原有活動設施進行更新,利用原有活動看臺,重新激活場地。植入科普教育功能,增設海綿建設科普教育牌,提升市民海綿意識;對新建的開發東路高架橋下空間進行利用,體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增加運動場地及兒童游樂空間。這里,每天都有周邊居民前來跳舞。
揚州全城區共梳理橋下空間70處
揚州按照“一橋一策”的總體思路,對全城區橋下空間實施分類管理、精準施治,結合區位條件、用地條件、交通條件、空間條件、人流熱力條件以及周邊居民使用需求等要素,將區內橋下空間劃分為環境整治類、功能利用類和品質提升類,圍繞塑造城市統一風貌、提升空間利用率等重點,通過環境提升、完善設施、場景引入等手段,因地制宜推進“一橋一特色”賦能提升和綜合利用。
以人的使用與需求出發,結合橋下空間特性,在“橋下+”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七大空間:公共停車空間、安全通行空間、開放綠地空間、海綿生態空間、多元休閑空間、活力運動空間和市政配套空間。在保障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從每座橋梁周邊區域建設和市民需求出發,建成多元融合的復合功能空間。
考慮到橋下空間數量多、規模差異大、情況復雜等,我市針對性地提出提升利用方案,在分類分級的基礎上形成“一橋一特色”的利用模式。將橋下空間按橋梁類型分為跨河橋梁橋下空間、立交橋下空間和互通橋下空間三類,全城區共梳理古運河沿線橋梁橋下空間16處、快速路立交橋橋下空間16處、跨河橋梁橋下空間38處。
橋上有風景
橋下有生活
你最鐘意哪座橋下的生活?
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姜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