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5月27日下午,“風起蘆蕩燃薪火”博物館里的大思政課暨“虞燕送理”進校園活動在蘇州工學院慎行樓樂之廳成功舉辦。近300名師生來到活動現場,通過主題宣講、藝術展演、情景黨課等多元形式,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紅色文化盛宴。
紅色基因潤校園,薪火相傳啟新篇
蘇州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李俊峰
“新時代青年要賡續紅色血脈,從抗戰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讓革命精神成為青春最鮮亮的底色。”蘇州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李俊峰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與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攜手,將紅色場館的“大課堂”與高校思政的“小課堂”深度融合,既是蘇州市“博物館里的大思政課”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學校深化“三全育人”、培根鑄魂的重要舉措。希望同學們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在沉浸式體驗中堅定信仰,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
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邱蘋
“傳承沙家浜的革命精神,既是使命擔當,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邱蘋表示,近年來,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與蘇州工學院不斷加強在思政課的開發、實踐、創新上的合作與交流。去年,雙方共同開發的《重溫蘆蕩烽火》沉浸式思政課程,入選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國家級“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推介精品項目,充分彰顯了紅色教育基地的主陣地作用。未來,紀念館將繼續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推動館校育人深度融合,為同學們打造更多元化、沉浸式的學習場景。她寄語青年學子,要以蘆蕩火種點燃信仰之光,用革命情誼澆灌初心沃土,讓“沙家浜的故事”在新時代永放光芒。
多維演繹見初心,藝術賦能鑄信仰
活動中,紅色歷史通過藝術化表達煥發新活力。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講解員陳旭超帶來《記得那束光》主題宣講,聚焦任天石從提燈行醫到舉火革命的信仰蛻變,銹跡斑斑的手電筒影像投射出“醫者仁心”與“革命者赤誠”的雙重光輝。沙家浜阿慶嫂藝術團用方言唱響紅歌,再現軍民同心抗敵的壯闊場景,《老天是龍頭》的歌聲里躍動著江南水鄉特有的革命浪漫主義。《東進決策》情景劇再現新四軍戰略抉擇的歷史瞬間,彰顯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詩歌朗誦《追懷李建模烈士》以聲傳情,微黨課《中國紅 信仰紅》以理潤心,沙家浜蘆荻戲劇社演繹的《十八棵青松》更是將紅色經典《沙家浜》中新四軍戰士們的錚錚鐵骨展現得淋漓盡致。藝術與歷史的交響中,紅色記憶從展柜走向舞臺,在青年學子心中烙下熾熱的信仰印記。
科技賦能新體驗,書香浸潤育新人
活動創新融入科技與文化互動元素。蘇州工學院師生氣勢磅礴的《保衛黃河》大合唱,激蕩起全場的愛國熱情。活動現場還呈現了紀念館即將推出的沉浸式VR全感劇《長征·四渡赤水》,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紅色教育“活”起來。《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歲月崢嶸—常熟百位革命人物事跡選編》等書籍的呈現,以紅色經典滋養青年精神世界。
思政教育新范式,館校協同譜華章
這場跨越時空的紅色對話,既是對抗戰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對新時代青年的精神洗禮。蘇州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衛卿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館校合作,構建‘行走的思政課’育人體系,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
據悉,今年6月起,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將賡續“風起蘆蕩燃薪火”大思政課品牌,陸續走進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學、常熟市中學等7所學校,通過紅色故事宣講、情景劇互動體驗等生動形式,以“聽得懂、看得見、摸得著”的思政課堂,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添翼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