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落幕,愛恨終章,住在熱搜里的《藏海傳》完美收官!第三個仇人是誰?癸璽最終落入誰手?結局是BE還是HE?故事埋線千里,答案竟或藏在蘇州吳江黎里古鎮(zhèn)?! 這段融合非遺解析、文史尋寶、原型考證的古風傳奇,讓香山古建營造工藝重回大眾視野。6月5日,記者走進黎里古鎮(zhèn)承裕堂香山幫非遺藝術館,解開了藏于黎里古鎮(zhèn)的隱秘往事。
據原著書迷考證,藏海(肖戰(zhàn)飾)的角色融合了明代建筑大師蒯祥的經歷。劇中 “營造世家”蒯氏,源于蒯祥祖孫三代的史實——其祖父蒯思明、父親蒯富均為明初宮廷“木工首”;藏海(原姓蒯)年少成名,精通堪輿、營造技藝,蒯祥19歲參與故宮建造,設計天安門,人稱“蒯魯班”; 藏海的成長軌跡,呼應蒯祥打破傳統(tǒng),“由工入仕”,從普通工匠升至工部侍郎的輝煌一生。其負責興建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兩宮、五府、六衙署以及十三陵中的長、獻、景、裕四陵等;藏海擅長的榫卯、機關術等,是蒯祥及香山幫的核心技藝, “九宮轉輪鎖”“地宮結構”等道具,均參考香山幫傳統(tǒng)工藝。《雪泥鴻爪》《走過:蒯家墻門兒的故事》等著作,蒯氏百年浮沉成為觀察江南士族近代轉型的縮影。
“蒯”(kuǎi)百家姓中的 “小”姓,卻是黎里的“八大姓”之一。“周、陳、李、蒯、汝、陸、徐、蔡”,在黎里的八大家族中,蒯氏是第四大姓,以詩書傳家、官宦輩出,是江南望族的典型代表。記者了解到,黎里有四條以蒯為名的弄堂,記錄著蒯祥后裔一支由吳縣香山遷至黎里,開枝散葉,逐漸發(fā)展為本地大族的歷史軌跡。
而作為貫穿《藏海轉》全劇的頂級技能——香山幫的獨門絕技“八大作”(榫卯、木作、園林營造)等,正藏于黎里古鎮(zhèn)的“活態(tài)博物館”承裕堂內。承裕堂本是明清古宅,蔡寅故居,經香山幫匠人精心修繕,化身非遺藝術館。榫卯飛檐、雕花梁枋,每一處細節(jié)都彰顯香山幫“不用一釘一鉚”的精湛技藝。這里不僅是建筑藝術的展示地,更以“活化利用”理念,讓非遺在古建中重生。
記者看到,黎里古鎮(zhèn)承裕堂香山幫非遺藝術館共分三進。其中,一進為歷史溯源展廳,通過圖文展板等形式,系統(tǒng)展示香山幫匠人群體自明代以來的發(fā)展脈絡,重點介紹蒯祥等宗師級人物的生平與成就;二進則陳列著香山幫經典工具、蒯祥設計的“天安門模型”復刻、姚承祖《營造法原》手稿,揭秘“中國蘇派建筑寶典”的智慧。三進為非遺體驗空間,可在此體驗古建模型拼搭、古建花窗拓印等。
“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劇情完美落幕,文脈傳承不息,《藏海傳》中虛構與現(xiàn)實互文,歷史與文化共振,藏于黎里古鎮(zhèn)真實的家族故事、非遺技藝、歷史傳奇,正等待你打開“藏海”地圖,一一考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梅方瀅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