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總臺春晚上,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于紅梅帶領近千名江陰二胡班小學員,在國樂島共同奏響《太湖美》,震撼的場景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26日晚,于紅梅再次來到“天華故里”江陰,與二胡班小學員攜手奏響《光明行》。相似的場景再度呈現,背后的感受與目的卻有了新的升華。“正是因為春晚,我和江陰才有了這個約定,把紀念劉天華先生的音樂會放在江陰。”于紅梅說。
春晚的緣分仍在延續。27日,中央音樂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民族音樂)傳承基地江陰傳承點正式授牌成立。作為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的故鄉,江陰也是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樂),此番與“中國音樂最高學府”中央音樂學院深情牽手,似在江陰民樂傳承之路上豎起了一座“新燈塔”。這座“新燈塔”的到來將照亮江陰民樂發展的未來方向,推動中國民樂永遠“光明行”。
民樂土壤里“長”出“弓弦新苗”
能夠和于紅梅教授同臺演繹音樂會的壓軸曲《光明行》,江陰二胡班小學員李峻赫難掩緊張和激動,“學琴6年了,雖然過程很艱苦,但是能將中國民樂發揚光大,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在江陰,像李峻赫這樣的二胡小學員還有很多。為了培養民樂文化人才,早在2011年,江陰就開始推進“二胡進校園”工程,在33所小學開設二胡班,十余年來累計培養了1.5萬人次。
除了膜拜于紅梅這樣的國寶級藝術家,小學員們最喜歡的還有“頡頏姐姐”,和他們一樣出生于江陰這片民樂土壤上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從這些小學員身上,林陳頡頏也看到了最初的自己,“江陰民樂愛好者很多,我外公就是其中一位,是他影響我走上了二胡之路。”林陳頡頏說,雖然自己學琴時還沒有二胡班,但就讀的小學給了自己不少演出機會,“這給了我自信心和成就感,支撐我一路學琴到今天。”
民樂土壤的肥沃、弓弦新苗的涌現,正是促成傳承點落地的重要因子。“依然記得四個月前的春晚錄制現場,小學員們整齊劃一的動作、熱情飽滿的狀態,處處展現著江陰人對民樂發自內心的熱愛。”于紅梅教授分享,近千個孩子就好像近千顆種子,他們傳承著劉天華先生的精神,在民樂之鄉的文化沃土中茁壯成長,向全世界呈現出了一幅中國民樂薪火相傳、蓬勃發展的盛景。
校地合作推動民樂“光明行”
“短短兩天時間,江陰就聚集起近千名二胡小學員,這令人既感動又震撼!那一刻我就在思索,該如何為無錫江陰的民樂發展貢獻力量?怎樣才能讓江陰民樂從春晚舞臺邁向世界舞臺?又如何讓這近千顆民樂種子,長成代代相傳、遍地開花的花朵?”說到傳承點落地江陰背后的故事,于紅梅格外動容,“當時我們就約定好,要帶上我的學生們和小學員們一起同臺演出。”
讓天華故里弦歌永續已成為一代人的共識。于紅梅教授和40余名師生的這場尋根之旅讓江陰看到了振興民樂的無限可能。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青年二胡演奏家閆國威分享了自己在江陰的所見所感,江陰對于二胡人來說,就像是“第二故鄉”,“人生的第一首二胡曲就是劉天華先生的《良宵》,他傳遞給我們的不只是琴音,還教會了我們讓中國民樂始終‘光明行’。”
校地合作推動中國民樂煥發時代之聲。據悉,中央音樂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民族音樂)傳承基地是教育部首批立項并重點支持的集保護、傳承、研究、創新于一體的綜合平臺。“江陰傳承點是中央音樂學院全方位深化與江陰校地合作的起點。”于紅梅堅信,由此,江陰的民樂事業會站上一個全新的起點,而這也是對音樂先驅劉天華先生最好的紀念。
新地標上“彈撥”民樂傳承新未來
隨著國樂島今年全新啟用,江陰民樂正以“守正創新”的傳承姿態,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走進民樂。“傳統需要守護,但更需要激活。”江陰音樂廳總經理聶挺介紹,作為江陰傳承發揚民樂文化的新地標,江陰音樂廳計劃在每年舉辦民族音樂演出季,“第一屆精心策劃了10場精彩演出,4月至8月跨越130余天,匯聚國內頂尖民樂藝術家和民樂演出團體,為觀眾呈現一場融匯傳統與現代的民族音樂盛宴。”
打造長江流域民樂特色的標桿音樂廳,成為江陰音樂廳的發展定位。“9月至11月,我們計劃以新國潮、新國風為主題籌備新民樂演出季,依托音樂廳現有設施設備探索更多元的演出方式。”在聶挺看來,運營方的重心在于引進各類演出,呈現民樂百花齊放的效果,“比如嘗試‘民樂+爵士’‘民樂+戲曲’‘民樂+西洋樂’等跨界演出形式,搭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平臺。”
“彈撥”民樂傳承新未來,江陰正展開多維度探索。江陰市劉天華民族樂團副團長趙志堅介紹,樂團已落地江陰音樂廳,未來雙方將強強聯合,制作更多契合市場需求的民樂作品,并通過聚橙院線全國連鎖運營網絡推動民樂成果走出江陰,夯實江陰“民樂之鄉”的文化符號,讓世界聽見江陰聲音,“不僅要注重藝術呈現,更強調文化傳承,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民樂魅力,培養新一代民樂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