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無錫市統計局、無錫市婦聯聯合發布《2024年無錫市兒童事業發展監測報告》。從健康到教育,從福利保障到安全法治,從文化環境到心理支持,一組組亮眼的數據背后,是無錫堅定踐行“兒童優先”理念的真實寫照,也勾勒出這座城市不斷升級的“兒童友好力”。
從出生到成長,有保障也有溫暖
“沒想到孩子剛出生沒幾天,醫生就主動來家里了。”家住宜興的朱筱玲清楚記得,當時寶寶才滿一周,社區醫生就上門做了訪視,還幫忙檢查黃疸、教她如何科學喂養。這種“主動式健康服務”,正在無錫成為常態。
健康,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第一道防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無錫每千名14歲以下兒童床位數達1.98張,兒科醫生配備密度提升至1.15名/千人,基層兒童保健醫生實現全覆蓋,婦幼保健機構建設達標率達100%。
從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服務,到新生兒訪視、出生缺陷三級防控,無錫已經形成“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閉環。新生兒訪視率達99.82%、疾病篩查率達99.91%,五項核心健康指標全部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穩定在99%以上,兒童從出生起就被牢牢納入城市健康守護網。
不僅如此,隨著各縣(市、涉農區)二級兒童醫院增至5所,較上年新增1所,兒童專科資源不斷擴容,醫療服務從“基本可及”邁向“質量保障”,為孩子們成長道路打下更穩固的健康底座。
從入園到升學,有學上也上得好
教育公平,是衡量城市溫度的重要標尺。2024年,無錫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4%,省市級優質園占比達93%,實現“入園不難、入得優質”;小學、初中凈入學率保持100%,2196名“特殊兒童”通過“暖心工程”獲得義務教育保障;普通高中中,省三星級及以上學校占比達84.78%,為多樣化升學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數字賦能也在悄然改變教育生態。全市智慧校園達標率提升至92%,城鄉社區家長學校實現100%覆蓋。214個社區少先隊實踐教育營地、26.8萬人次青少年參與科普活動,讓“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在整座城市中自由流動。通過不斷豐富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無錫正在努力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學得優”。
從托底到托起,有政策也有關愛
家住錫山區的吳女士是一名單親媽媽,去年暑期她的兒子報名參加了公益托管班。“孩子有人帶,還有老師輔導作業,關鍵不用收費,真是‘及時雨’。”
2024年,無錫兒童福利保障體系持續完善:集中供養孤兒保障金維持在2880元/月,社會散居孤兒補貼提升至2700元/月;困境兒童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100%。2024年我市開設暑期“七彩公益安心托班”783個、愛心母嬰室58個,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達4.5個/千人。
值得關注的是,殘疾兒童康復服務機構由上年的23所增至40所,全年共2987名殘疾兒童接受精準康復救助,服務覆蓋率保持100%,康復服務“擴面提質”成果顯著。
從環境到心理,有空間也有心聲
什么是宜居城市?或許,孩子能否在廣場上放心奔跑,能否在博物館里專注地看一件展品,便是答案。2024年,無錫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3.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99%。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城市空間,是最基礎卻最溫暖的民生保障。
與此同時,公共文化服務也不斷豐富:全年播出少兒廣播節目409小時、電視動畫片158小時,523萬人次未成年人走進博物館,公共圖書館8家、博物(紀念)館65家,共同撐起孩子們的“精神空間”。
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同步完善。小學、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率分別達80%、82%,在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達100%,實現從“關注心理問題”到“普遍心理支持”的服務轉型,讓每個孩子不僅長得高,而且“心里長得好”。
市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作為“十四五”收官之年,無錫將以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為牽引,持續完善兒童健康服務、教育資源供給、關愛幫扶體系和社會法治環境,實現從“兒童服務”向“全域友好”的理念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