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已過,但不少家庭多少都會存放著一些還沒吃完的粽子。這段時間,網上總流傳著一種說法:如果發現粽子很黏、會拉絲,就說明已經壞了,因為糯米再黏也不會拉很長的絲,而那長長的絲其實是真菌。僅憑這一點真的可以判斷粽子是否變質嗎?南京同仁醫院營養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渠慎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粽子拉絲和變質之間并不是對等關系,還需要再聞一聞是否出現異味。粽子容易酸敗,一定要注意科學保存。
視覺中國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而糯米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黏性,所以一般來說拉絲是正常現象。“如果出鍋后用涼水浸泡或熱水燜泡20分鐘,米粒充分吸收水分,筋道拉絲的口感還會更強。”渠慎強介紹說,粽子變質的典型特征其實是發霉、發臭或酸腐味。“細菌滋生多會導致粽子變酸、有餿味,質地也會變得黏糊或松散,但有些細菌也可能分泌黏液,粽子會有滑膩感。出現這些情況的粽子都不能再食用。”
“新鮮的粽子吃在嘴里有一股粽香味或米香味。”渠慎強建議,在判斷粽子是否變質時,可以通過看外觀(霉斑、變色發綠或發灰)、聞氣味(變質的粽子即使加熱后仍有異味)、摸質地(黏滑、松散或膿狀液化)這三個步驟來確定。“冷藏保存的粽子最好在3天內食用,更建議用保鮮膜包裹后冷藏,吃之前要徹底蒸熱、蒸透。氣溫升高,空氣濕度大,更適合微生物生長,所以已經打開包裝袋的常溫粽子,室溫存放不宜超過2小時;新鮮粽子可少量購買,及時食用。”
在享受傳統美食的同時,除了要防止細菌、真菌對身體的傷害,由于糯米的特殊性,特殊人群食用也要多加注意。“糯米中的淀粉主要為支鏈淀粉,升糖指數高,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食用量。此外,老年人、兒童、心血管病患者、腸胃消化功能較弱者都應少量食用,以免增加胃腸負擔,引起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等不適。”渠慎強提醒,添加肉類和油脂的粽子脂肪含量較高,普通人過量食用也容易積食,建議成人每次不超過1個,兒童減半,在食用粽子時最好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水果等來幫助消化,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