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后,醫院往往會迎來一波 “摘鏡潮”,許多考生會選擇通過手術來告別近視。在 6 月 6 日全國 “愛眼日” 到來之際,南京愛爾眼科醫院屈光手術科主任伊軍記針對手術適應人群、技術優勢以及術后管理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希望能為不同需求的患者帶來清晰的視界。
多元人群催生 “摘鏡需求”
18-55 歲成主力群體
據伊軍記介紹,當前接受屈光矯正手術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8周歲至55周歲。其中一類是 “剛需人群”,如面臨升學、擇業等關鍵節點的年輕人;另一類屬于 “非剛需人群”,他們更多是為了提升生活便利性與質量,讓工作和生活不再受眼鏡困擾。
每年高考結束后,醫院都會迎來一波 “摘鏡潮”,許多考生選擇通過手術告別近視。但伊軍記強調:“并非所有近視患者都適合接受屈光手術。” 手術需滿足多項嚴格條件:患者近兩年屈光度數需相對穩定,增長幅度應小于 100 度;通過詳細的眼部檢查,要求角膜形態正常、厚度達到 480 微米以上,且不存在影響視力矯正的青光眼、白內障,以及眼底病變。術前評估包含屈光度、角膜厚度、眼壓測量、裂隙燈檢查等 30 余項,全面排查角膜、虹膜、晶體,眼底等眼部結構健康狀況,確保患者符合手術指征。
伊軍記介紹,目前屈光手術主要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激光角膜屈光手術,根據設備與術式差異,又細分為表層角膜激光手術(如 PRK、TPK)和板層手術(包括半飛秒、全飛秒 SMILE)。另一類是眼內手術,以ICL人工晶體植入為代表。他特別提到,南京愛爾眼科今年率先開展了國產人工晶體“龍晶PR”的植入手術,成為省內首批應用該技術的醫院。“相較于傳統角膜手術,ICL手術不切削角膜組織,創傷小且具有可逆性,可矯正50-1800度近視及 600 度以內散光,為高度近視患者及追求更佳視覺質量的人群提供了優質選擇。”
目前,全光塑個性化飛秒手術、全飛秒手術及 ICL 植入術已成為三大主流術式。臨床數據顯示,該中心全光塑術后 85% 以上的近視患者術后視力可達 1.2 甚至1.5。他還透露,南京愛爾眼科即將引進南京市首臺全飛秒 800PRO 設備,該設備堪稱目前矯正速度最快的設備 —— 單眼全飛秒矯正僅需 10 秒鐘,半飛秒制瓣時間更短至 5 秒鐘。極快的手術速度不僅大幅提升了手術安全性,也為對手術有恐懼心理、擔心配合不佳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30 年臨床驗證安全性
科學用眼是視力穩定關鍵
不少人問屈光矯正手術安全嗎?伊軍記表示,近視矯正手術在國內已開展 30 余年,技術成熟度與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驗證。全飛秒、個性化半飛秒及 ICL 等主流術式,術后第二天患者即可恢復正常視力,不影響日常工作與學習。“手術并發癥極少,且多數并發癥與手術年齡不合適、手術方式選擇不當等因素有關。”
專家特別提醒,18歲以上身體及眼球發育相對穩定的人群接受手術,術后效果更穩定。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醫院會在手術方案設計時綜合考慮老花等因素,該院作為省內首批建立老花矯正中心的醫院,已為多位45歲以上的患者成功實施手術。
為什么很多眼科醫生自己不做矯正手術?是不是有后遺癥?伊軍記解釋道,數據顯示醫護人員摘鏡比例遠高于其他職業,醫護子女或親友選擇手術的也很多。部分醫生沒有做近視手術可能是因職業原因(如佩戴框架眼鏡更利于外科暴露風險的防護)、年齡或個人眼部條件不適合等原因,并非不認可手術安全性。
據統計,超過8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選擇角膜激光手術,約有10%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回退,需引起重視。伊軍記提醒,術后視力的長期保持與用眼習慣密切相關,避免在暗環境下長期近距離用眼等不良習慣,是預防近視反彈的關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拍攝剪輯:萬惠娟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