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30個全國“愛眼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關注普遍的眼健康”。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全年齡段人群的生命全周期。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眼科在愛眼日前后開展了校園行、科普講座、義診咨詢等系列愛眼日公益活動。
6月6日上午,杭薈副主任醫師(左2)、陳曦副主任醫師(左3)、謝瞻副主任醫師(左4)、沈士雅主治醫師(左5)、孫汝許住院醫師和曹秋晨住院醫師(左1)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門診二樓大廳開展愛眼日大型義診活
6月6日上午,馬飛副主任醫師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門診6樓為患者做《近視“那些事兒”》愛眼日知識講座
12歲的晨晨(化名)出現了瞇眼視物、頻繁揉眼的癥狀,孩子走神發呆的時候,右眼常常不自覺向外偏斜,當集中精神時右眼又可以回到正位,這是怎么回事呢?愛眼日前夕,晨晨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劉虎主任醫師處就診。經過散瞳驗光和斜視專科檢查后,劉虎主任醫師診斷晨晨罹患間歇性外斜視,雙眼屈光不正(右眼近視500度,左眼近視400度)。
什么是間歇性外斜視?劉虎主任醫師介紹,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雙眼不論看向哪個位置,視線始終保持在同一方向上,如果一只眼睛在注視某一方向時,另一只眼的視線偏向了其他方向,就是斜視。患者在疲勞、分神或強光照射等情況下,一只眼睛向外偏移,這種間歇性出現的眼偏移就叫做間歇性外斜視。
“晨晨間歇性外斜視的發生其實與現有的近視密切相關。”劉虎主任醫師說,晨晨在兩年前因視物不清,在當地醫院行散瞳驗光,查出來雙眼近視100度。醫生建議戴眼鏡矯正,然而,孩子家里老人以“孩子還小,戴了眼鏡就拿不下來了”為由,拒絕給孩子配戴眼睛。結果孩子的近視問題長期未矯正,不僅造成近視度數快速加深,還引起雙眼集合能力減弱,最終促進了間歇性外斜視的發生。
孩子的外斜視為什么會與近視有關呢?晨晨的媽媽很納悶。劉虎主任醫師解釋,正視眼在看近物時需調用調節力使物像聚焦在視網膜上,此時,調節引發雙眼向內集合,以便讓雙眼視線集中在近物上,這是正常的調節-集合聯動。而近視眼在未矯正時,看近時少調用甚至不調用調節,長此以往,由調節引發的集合能力下降,最終可能導致集合力量不足而產生外斜視。
專家特別指出,近視和斜視需要早篩早診。學齡兒童至少每半年一次眼健康檢查,包括屈光、視力、眼軸、眼位等檢查。家長若發現兒童有瞇眼視物、視疲勞、發呆時一眼出現偏斜等表現,需及時帶孩子前往專業醫療機構檢查診斷。孩子近視之后,需及時通過戴框架眼鏡、角膜塑形鏡等方式矯正近視,定期復查。對于斜視角度比較大,經醫生評估需手術治療的兒童,需積極配合治療及術后康復訓練,促進雙眼視功能的恢復與重建。“建議學齡兒童,保持端正寫作姿勢,近距離用眼半小時休息十分鐘。”
通訊員 謝瞻 吳竹健 何雨田
圖 時創 張小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