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韋東奕,這是我的賬號。”短短4秒的視頻中,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穿著樸素的豎紋襯衫,用最簡單的方式與網友打招呼。
平臺官方迅速證實其真實性——這個由家人協助申請的賬號,是為了打假。2000多萬關注者隨之如潮水般涌來,這個數字超過了許多頂流明星經年累月的經營。
但當鏡頭推近,千萬目光卻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細節:韋東奕微笑時露出的上排門牙,右側幾乎完全脫落,左側也殘缺不全。于是,評論區高考考生排隊“求韋神保佑數學130+”的留言之外,對于韋東奕健康的關切也多了起來:“您的牙齒怎么了?”
家屬回應很快:牙周炎。事實上早在2022年,浙江牙醫陳亮就曾發出預警,他在社交平臺分析韋東奕公開影像時指出:牙齦萎縮與牙齒移位已是牙周炎的典型信號。3年后,“預言”以最遺憾的方式應驗。醫學視角下,牙周炎從來不是孤立的口腔問題。有醫師指出:慢性牙周炎已是中國成年人牙齒缺失的首要原因,更值得警醒的是其系統性危害:牙周炎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存在明確關聯。
韋東奕的牙齒牽動人心,折射出社會對高知人才健康問題的關心關切。當堂哥描述韋東奕“像一張白紙”時,公眾既期待他保持純粹專注學術,又焦慮其“不食人間煙火”導致的健康問題。韋東奕的問題也并非孤例,近年來,高知群體健康管理問題被一次次悲劇所驗證,當科研精英在凌晨實驗室用咖啡替代睡眠,當學術會議日程擠占體檢時間,健康正悄然成為成就的隱性代價。
人們為韋東奕缺損的齒列、瘦弱的身體擔憂,雖然他的堂姐表示,弟弟從小就不吃葷菜,但會保證雞蛋、牛奶等蛋白質的每日攝入,親友也關心、督促他健身并注重身體健康。但堂姐也承認,“去年兩次陪診因育兒中斷,今夏將重啟治療”。與親戚的關心相比,網友們更希望國家能夠為科學家們構建更加完善健康支持系統,建立科研人才健康檔案,推動高校從“治病”轉向“防病”,讓天才們不必在健康與成就間做零和選擇。
韋東奕的“牙齒”問題令人擔心。但仔細想來,這種擔心引發的社會關注卻是一件好事,因為它不止于對一位青年才俊的個體關懷,而指向推動整個科研生態健康化的思考。畢竟,沒有健康的科研者,就沒有可持續的創新,再精妙的數學猜想也需健康體魄承載,再崇高的學術殿堂也要以生命質量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