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6月2日在巴黎逝世,享年93歲。諾拉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記憶之場》(Lieux de mémoire)的主編,《論爭》(Le Débat)雜志創辦人。
圣日耳曼德佩曾是他的領地。皮埃爾·諾拉居住在富爾斯滕貝格廣場一隅,自家至法蘭西學術院所在的康提碼頭,或加斯東-伽利瑪街上的著名出版社總部,僅需步行百余步——他正是在那里主持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叢編輯工作。自此三點構成的三角地帶出發,這位《論爭》雜志的創辦者左右著法國思想界的風云變幻。如今,這里將再也見不到他那挺拔優雅的身影。
皮埃爾·諾拉于2025年6月2日(星期一)在巴黎逝世,享年93歲,其家人向法新社宣布了這一消息。諾拉已然成為一位不可或缺的“公共史學家”,每當記者需要就國家認同的變遷、紀念儀式的意義或國家象征等議題尋求權威解讀時,他總是被首要征詢的對象。
諾拉之名最為人銘記者,是他主持的一項被譽為過去四十年間最具創新性的史學工程之一:《記憶之場》。該叢書共七卷,出版于1984年至1993年間,共135篇文章,5600多頁,是一項龐大恢弘的集體創作。他以總編之姿召集了逾130位歷史學家,共同剖析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民族的象征及其建構。著名中世紀史專家雅克·勒高夫認為:“這不是一部法國歷史,而是一部今日法國需要的歷史?!?/p>
《記憶之場》已經被譯為世界上主要語言,但都是對部分篇目的翻譯。2025年1月,《記憶之場》中文全譯本由孫江領銜的團隊歷時五年精心翻譯打磨出版。皮埃爾·諾拉在中文版序中說,“無論從哪方面看,翻譯所有文章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我首先要向三位負責人表示感謝,他們是:南京大學教授、主編孫江先生,兩位主編助理于京東先生、宋逸煒先生。”
在今年3月于先鋒書店舉行的《記憶之場》中文全卷本新書分享會上,孫江指出,記憶之場的核心在于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這種視角超越了傳統的歷史研究,強調歷史知識應服務于公眾,而非被精英壟斷。杜駿飛認為,《記憶之場》的寫作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跨學科的嘗試,它將歷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的方法融為一體。這種跨學科的寫作方式不僅豐富了人文寫作的內涵,也為當下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