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8日,肯尼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在美國佐治亞州布福德一家醫院去世,終年87歲。提安哥早年遭受審查、監禁和流亡,是少數使用非洲本土語言寫作的作家之一。近幾年,作為非洲文學的代表,他一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一
1938年,提安哥出生于肯尼亞南部小鎮利穆魯的一個農工家庭。他出生的村子原本由本地人世代居住,但在肯尼亞被殖民后,被劃歸成白人專用土地,成為“白人高地”。
提安哥的父親有四位妻子,共生育了包括提安哥在內的20多個孩子。提安哥成長于動蕩不安的年代,他所屬的當地最大族群——基庫尤族組建了一支反殖民主義團體,于1952年至1960年發動茅茅起義,與英軍和親英武裝發生軍事沖突。青少年時期的提安哥,聽慣了槍聲和吶喊、尖叫,習慣了被審問和盤查。
提安哥畢業于非洲最負盛名的英語大學之一馬凱雷雷大學,也是從那時開始了他的英文寫作出版生涯。提安哥后來回憶起他寫作的緣起:1960年的某一天,我在馬凱雷雷大學的大廳外見到了前輩喬納森·卡里亞拉先生,一沖動便攔住了他,告訴他我寫了一個短篇故事,不知他是否愿意幫忙看看。其實當時我說謊了。我當時才讀大二,所謂的短篇故事只是我腦海里的一個構思而已。由于我在沖動之下撒了謊,所以只能把故事寫出來了。這就是后來誕生的《無花果樹》。
據提安哥描述,卡里亞拉讀完故事后很激動,這實在令人難忘,他也深受鼓舞,由此開啟了接下去3年的創作生涯。
1964年,提安哥創作短篇小說的靈感枯竭了。他嘗試寫一些在英格蘭的故事,但失敗了。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故鄉,寫了《一粒麥種》《血色花瓣》等后殖民色彩濃厚的作品。
二
1977年,提安哥正式使用非洲本土語言基庫尤語進行創作。
非洲的傳統文學并無文字記錄的歷史,在19世紀以前主要的傳播交流途徑是口頭文學。在被殖民以后,才有傳教士為部分土著語言創造文字;同時有宗主國向當地人直接傳授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因此,非洲人意外地獲得了用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創作的能力。非洲文學研究學者吳勤堅認為,非洲語言多樣,僅在南非就有除英語之外的11種官方語言,很多用非洲當地語言寫作的文學作品幾乎不為世界所知。
基庫尤語是肯尼亞的基庫尤族使用的語言,是肯尼亞五大主要民族語言之一,使用人口約700萬。雖然肯尼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斯瓦希里語,但基庫尤語在日常生活、文學和廣播中仍廣泛使用。
母語的嘗試讓提安哥意識到寫作的力量——農民都能理解,也因此更具有現實“顛覆性”。在參與創作了戲劇《等我想結婚時再結婚》之后,提安哥未經審判即被拘禁。
在一年的服刑期間,提安哥利用粗糙厚實的廁紙寫成了他的首部基庫尤語小說《十字架上的惡魔》。
1978年提安哥獲釋,但同時收到歸國便會被殺害的警告,從1982年開始,他在英國倫敦、美國加州等地輾轉流亡。2004年,他終于返回肯尼亞,推出新小說《烏鴉魔法師》,在訪問兩周后,他和妻子遭到武裝團伙襲擊。盡管與祖國的關系并不融洽,但提安哥保留了自己的國籍,始終關注著肯尼亞的政治動向。此后多年,提安哥持續翻譯基庫尤語作品。
在提安哥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全部。1980年小說《十字架上的魔鬼》便以基庫尤語出版。“非洲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精英階層與自身語言根基的徹底割裂。”提安哥在一次采訪中說。
“若非洲要為世界貢獻原創思想,必須植根于本土經驗與語言蘊含的可能性。”他強調,“語言接觸才是文明的氧氣”。
三
提安哥晚年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比較文學教授,并創立該校國際寫作與翻譯中心。自2010年以來,他就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此前,非洲已經出過好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包括 沃萊·索因卡、納吉布·馬赫福茲、納丁戈·迪默和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在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后,面對風起云涌的大變革,非洲人拿起了筆,紛紛寫下自己的故事,這使得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異軍突起,成為繼“拉美文學爆炸”后的又一文學現象。
早期的非洲文學多在整理本土神話、史詩、寓言,之后開始關注非洲歷史文化,再過渡到展現民族獨立的故事。而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后,他們的創作主題又轉向了國家獨立后新出現的社會問題,如內戰頻仍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宗法制社會和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沖擊,貪腐、欺詐等現象。提安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提安哥雖然長期霸榜諾獎賠率前幾名,但他最終沒有摘奪諾獎桂冠,也沒讓基庫尤語文學走得更遠。不過,作為提安哥本人,他似乎并不在乎。他更喜歡聽到讀者告知其作品如何深刻影響了他們,“這種獎賞的美妙在于其群眾性,每位作家都能獲得。”他說。
臧磊 整理報道
資料來源:封面新聞 澎湃新聞等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