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記憶里的老球場,在兒童節雨夜迎來童話般的故事。6月1日晚,“蘇超”第三輪南京隊和無錫隊比賽,以15669人創造了五臺山體育館的上座紀錄。“能坐的座位都拿出來了”,面對賽前一票難求,南京市體育局回應稱表示,已竭盡所能挖掘座位資源。顯然,15669人只是五臺山體育館的極限,并不是球迷們的極限。場內沒有遮雨棚,觀眾們穿著雨衣賽前一小時就基本到期,其中不乏拖著行李箱直奔而來的;場外,有沒搶到票的球迷守在墻外,只為“聽個響”。
在另一頭,徐州似乎有先見之明,將主場從只能容納六千多人的老體育館換成了奧體中心,最終迎來了兩萬多名觀眾,最終成為本輪蘇超上座“領頭羊”。徐州本輪當了“大哥”,不見得是球市更火爆,而是球場更能裝。
有人調侃,“蘇超看出了世界杯氛圍感”,這話有道理。論水平,世界上參賽國家不能像俱樂部一樣“買買買”,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去“練練練”,但上升到“國家榮耀”,含金量一下子就上來了;蘇超同理,組成13支隊伍的既有前職業球員,也有個體工商戶、大學生和高中生等業余球員,主打一個“你行你上”,就一個條件,得是這個城市的人,同樣受制于城市限制。并且許多人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也不能像職業隊伍那樣訓練。蘇超水平不如中甲,那又怎么樣呢?這是更加純粹的“城市榮耀”。
有人說,“蘇超”像第二個“村超”,這話只說對了一半。“蘇超”是官方舉辦的,要讓“相愛相殺”的“十三太保”,像“村超”那樣自發組織,那可太難了。網上已經有人在問,是哪個天才發明的“蘇超”?確實,開賽僅三輪,從首輪的擔心冷場送球票,到如今要錢還一票難求,沒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還真難辦,畢竟城市聯賽,在國內還沒有先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姜天圣
校對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