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北大助理教授韋東奕以一條4秒的短視頻完成社交平臺首秀,僅48小時粉絲突破200萬。這位因數學天賦被網友封為“韋神”的學者,其評論區里“接數學天賦”“沾沾韋神好運”之類的留言密集刷屏。這場現象級傳播背后,是大眾對知識偶像的情感投射,也折射出學術傳播的新可能。
“韋神”賬號迅速破百萬的背后,是社交媒體時代學術傳播的一次范式突破——當頂尖學者走下神壇,與公眾建立直接對話通道時,產生的能量遠超預期。他既承載著公眾對“天才”的浪漫想象,又將通過后續數學內容分享打破這種想象。正如戴建業教授網課走紅所示,當嚴肅學術遭遇碎片化傳播,往往產生超越內容本身的社會漣漪效應。這種矛盾恰恰揭示了當代知識傳播的核心命題——如何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實現有效觸達。
真正的學術破圈不應止于造神運動。韋東奕現象啟示我們:學者需要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而不失專業本色,平臺應當建立“熱點-知識”的轉化通道,公眾則需完成從“圍觀天才”到“理解數學”的認知升級。當流量退潮后,檢驗這場實驗成敗的標準,將是能否在娛樂至死的算法森林中,為理性思考保留一方棲息地。
韋東奕曾說“數學很美”,這份純粹或將成為抵御流量異化的關鍵。目前韋東奕短視頻賬號下僅一條視頻,內容為:“大家好,我是韋東奕,這是我的賬號。”期待他的后續內容能如黎曼猜想般,在百萬關注者心中種下思考的種子。畢竟,學術傳播最珍貴的遺產,從來不是轉瞬即逝的流量數字,而是改變認知的持久對話。 (評論員 王育昕)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