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發現白象多半袋方便面的“多半袋”不是多了半袋面而是一個充滿誤導性的商標。盡管事發后白象迅速“滑跪”致歉,依然引發廣大網友的不滿。
其實,此前就曾有多個品牌被曝玩文字游戲誤導消費者:德子土雞、壹號土豬肉,用“德子土”“壹號土”的商標,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購買的是土雞、土豬;千禾0醬油,包裝上“千禾0”特意用一個大大的“0”,讓消費者產生“零添加”的聯想。
在一些企業的精心設計下,產品宣傳詞變為商標,一場“文字魔術”規避了違規廣告宣傳的同時又悄無聲息地將消費者誘入信息迷霧。
這種“巧思”在本質上是對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隱形掠奪。在包裝與宣傳中刻意營造加量不加價的“整體性”認知,被曝光后再解釋一句“以實際重量為準”,企業鉆商標法與廣告法規的空子,自以為通過一些“小聰明”可以在法律法規的紅線前“反復試探”,殊不知這種行為早已越過了消費者的信任底線。
此類行為可怕與可恨之處在于,它如病毒般侵蝕著商業社會的誠信基石。消費者被“文字魔術”反復戲弄后,自然萌生“草木皆兵”的提防心態。當每一次購買都變成一場解讀謎題的文字冒險,市場整體的交易成本將急劇升高。信任如瓷器,破碎只需一瞬,重鑄卻需漫漫長路——最終傷害的是所有市場主體,包括那些真正以品質立足的良心企業。
商標注冊本是企業的知識產權護盾,卻被異化為誤導消費者的工具。古語“巧詐不如拙誠”在商業領域尤顯真灼:企業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是商標游戲里的虛招,而是產品中凝結的真材實料與品牌信譽的日積月累。當消費者擦亮眼睛,當監管補漏機制完善,玩文字游戲的短視之舉,終將被游戲規則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