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4000萬的眼底病患者。眼底,包括視網膜、視神經、黃斑、脈絡膜等重要組織。作為眼球后部的內層結構,眼底不僅直接關系到視功能,也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等可能導致的眼底病變成為全身的健康“窗口”。
全國愛眼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見到了深受眼底病之苦的患者徐先生,而他一抗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前出現癥狀:看地面都是對不齊的
“那時候是2003年,我是做工程的,當時是覺得兩只眼睛看地面不平整,一邊高一邊低。”57歲的徐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眼病實際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苗頭。但他坦言,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好好治療。
究竟是什么病剝奪了徐先生的“眼底光明”?南醫大眼科醫院眼底科副主任醫師周芬告訴記者,徐先生所患的是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又簡稱為“中漿病”。這是一種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以中心凹漿液性脫離為特征,通常局限于眼底后極區,多見于中年男性。而中漿的主要癥狀就包括視物模糊、中央暗點、視物變形。
中漿病雖然被認為是可以自愈的疾病,部分患者在4-6個月可以自身修復正常。但同時專家指出,中漿病可能反復發作。有的病人不能自愈會造成遷延不愈。由于長期的視網膜水腫會導致黃斑區的結構發生破壞,產生并發癥,比如在黃斑區可出現新生血管,出現黃斑區的萎縮,都會導致中心視力的嚴重障礙。
由于多年來徐先生一直沒有接受過規范治療,拖得時間也比較久,目前徐先生右眼已經出現了新生血管,情況復雜又棘手。
五分鐘精準狙擊,奔赴“眼底光明”
“黃色區域600mw有些出來了,550mw可以,調到脈沖模式。”咔嗒、咔嗒、咔嗒……在激光治療室,只見周芬主任正操作著一臺不算很大的設備。設備左側是一個小巧的機頭,緊鄰的右側是一個大的顯示器,這便是國內首款最新的眼底智能導航激光。周芬主任右手遙控著把桿,左手不時調整著位置,右腳則控制著“打激光”的頻次。
“以前也聽病友說過做激光,但一直很猶豫,主要還是怕激光打不好反而帶來了副作用,這也是這么多年沒治療的原因。”徐先生告訴記者,這次來南醫大眼科醫院就診下定決心好好治療中漿病后,得知目前已經有了如“東風導彈”精準打擊系統般治療眼底病的技術,便在專家的建議下抱著最后的希望選擇一試。
導航激光智能在哪兒?記者在現場觀察到,在打激光之前,醫生會先將造影圖導入設備,再將造影圖與實時眼底圖片重合,緊接著勾畫需要被保護的視神經和黃斑等核心區域作為安全區,設計激光靶區,再進行精準“狙擊”,全程約莫5分鐘。實際進行激光的過程不過2分鐘。
周芬主任介紹,眼底導航激光的工作原理實際上是通過實時高清成像技術,捕捉眼底圖像,并結合眼部影像圖片(血管造影、血管OCT等),進行人工智能輔助的數字化治療方案規劃,精準定位病變區域。同時導航激光能夠自動追蹤眼球的微小運動,確保激光能量精準投射到病變部位,同時避開正常組織。
在專家看來,比起過去依賴傳統裂隙燈的激光治療,被賦予導航功能的技術不僅提高了治療的精準性、安全性、快速性,還減少了對患者正常眼底組織的損傷。
記者了解到,徐先生在智能導航激光術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檢查治療,已經逐漸恢復。周芬主任提醒,因為眼底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但有較高的致盲風險,所以應定期做專業眼底檢查,盡早發現玻璃體、脈絡膜、視網膜和視神經疾病等,有效保護視功能。眼底病變高危人群如高度近視者、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更應引起重視,如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嚴重時單眼或雙眼視力大幅下降,甚至無光感、視物縮小變形、視野縮小或有暗影,或眼前有黑的“漂浮物”“蝌蚪”“蜘蛛網”等癥狀時,切記及時在專業的眼科就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