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拓展“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加速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一線高效匯聚,江蘇省委宣傳部近期組織分片區專題推進會。其中,揚州作為重要分會場之一,于6月4日下午準時召開。
揚州會場匯聚了南京、南通、揚州、泰州四個地區的相關負責同志及來自南京棲霞區堯化街道、南通海安市胡集街道、泰興黃橋鎮、儀征月塘鎮的代表。會議重點圍繞如何更精準、更有效地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展開深入交流與部署。文化如何賦能經濟發展?各地的“茉莉花開”好招迭出,云端無界共享與名家深入民間共振,文化盛宴直達老百姓心田,也帶動了鄉村振興。
南京:創新構建多維聯動機制,千年古村在文藝浸潤中煥發新生
南京市以“名家名作直達、群眾互動參與”為核心,精心烹制1183場文化大餐,覆蓋超80萬人次。這場貫穿全城的文化浸潤行動,正讓六朝古都煥發新的文藝生機。
南京創新構建多維聯動機制,讓文化資源如活水般涌向每個角落:“遇見夜金陵”“四季村晚”等11+1區特色品牌遍地開花,市民轉角即遇文化驚喜;茅盾文學獎得主葉兆言、黃蓓佳領銜“文學大家面對面”,五位梅花獎戲曲名家聯袂獻唱,讓高雅藝術不再遙遠;南京藝術節與抗戰勝利80周年等重大節點深度交融,文藝直通車開進節慶現場;南藝520畢業展演嘉年華60余場活動引爆全城,高校藝術能量融入市民生活;百家湖文化中心化身省級美育樞紐,“金陵山水四百年”等精品展覽直送基層。
南京還將公益性演出全面升級為“茉莉花開”品質標桿:詩韻越劇《織造府》走進南航校園,金菊獎魔術《蓮漪》驚艷市民中心,30場定制化專場演出覆蓋劇場、校園、社區;熙南里漢服游園會重現紅樓雅韻,朝天宮昆歌傳非遺,老城南文創市集群落讓文化可觸可感;佘村“古風新韻 粽香端午”系列活動,讓千年古村在文藝浸潤中煥發新生,也讓“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變得可感可觸。
南京深諳“送文化”不如“種文化”之道:文藝骨干駐點社區培育星級團隊,“青年夜校”開進社區空間,全天候滿足多元需求; “自編自導自演”的百姓大舞臺、鄰里聯歡會遍地開花,實現“想看有演出、想演有舞臺、想學有老師”的良性生態……
“南京文藝生活”平臺直播精品演出,“云端非遺課堂”吸引數十萬觀眾,線上總曝光超600萬人次。未來還將開發數字化觀演平臺,突破線下場地限制。
南通:“3+5+N”精準服務,點單看戲成現實
南通市以海安市高新區譚港村為省級試點,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文化服務快車道,打通優質文化資源下沉“最后一公里”,讓藝術芬芳遍染江海大地。
南通創新打造“點單+預報+反饋”機制與“五大主題”活動融合的“3+5+N”服務體系。
建立含123項優質資源的“產品庫”,試點村居民掃碼點單,已精準投送惠民演出、書畫巡展等活動60余場。通過“南通文旅”官微、實踐中心平臺、村部電子屏等多渠道預告活動,有效提升群眾知曉率與參與度。
“好戲零距離觀賞”等五大主題活動已舉辦22項系列活動,累計開展惠民活動近300場,惠及群眾超25萬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師生、文藝家、民間團隊活躍于濱江公園、地鐵站等城市空間,53場“微展覽”“微演出”打造“沒有圍墻的藝術館”,提升城市文藝氣質。
南通創新賦能,探索城鄉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新路徑。開展“室村結對”“院團幫扶”,播下“文化種子”,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安排52家文藝家工作室、10家國有文藝院團(文化館)與10個試點村(社區)結對,推動文藝志愿服務下沉。舉辦“賀新春·文化走親”,讓“年味”更足、情誼更親。舉辦“藝起來·街角邂逅藝術”,打造“沒有圍墻的藝術館”。打破傳統藝術展示的邊界,讓藝術走出場館,走進大眾生活,讓城市“文藝范”更濃、“活力值”更高。目前已經演出53場次。
泰州:服務矩陣廣覆蓋,“三水”文化鑄品牌
在泰州丁西林廣場,一場“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演出吸引了2000多名觀眾駐足;在姜堰小楊村,“二十四節氣”美術作品展讓藝術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在馬洲美術館,60幅水鄉主題書畫作品講述著泰州文脈的靈動與深厚……今年以來,“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如春風般駛向泰州城鄉各個角落,為基層群眾送上豐盛的文化大餐。
自今年2月啟動以來,泰州市“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已舉辦各類活動120余場,足跡覆蓋全市6個市(區)100多個鄉鎮(街道),惠及群眾超50萬人次。建立“文藝直通車聯盟”,推動部門高效聯動;將行動納入文化強市建設方案,專項經費保障實施;梅蘭芳京劇團等3家單位黨支部與基層社區黨建結對,以“紅色引擎”驅動文化資源全域覆蓋。
打造“三水”文化,深挖鄭板橋水墨、施耐庵水滸、梅蘭芳水袖三大文化標識。4月舉辦“枝葉關情”詩書畫名家泰州采風活動,30余位國家級名家與本土文藝骨干組成“輕騎兵”深入基層,創作成果即將通過線下巡展與線上云展廳惠及全民;以“梅郎故里”為基,每年開展超千場戲曲惠民活動,持續擦亮梅蘭芳藝術節、“百梅爭艷”戲曲匯等全國性品牌。
盤活200余處城鄉場地資源,打造“15分鐘文化圈”,梅蘭芳京劇團堅持每周定點演出;創新“文藝潤民”等志愿服務模式,9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獲得常態化專業藝術培訓;借力數字平臺,“梅瀾芳華”巡演、“文冠藝術村”啟動等重要活動實現全網直播,文化服務突破時空限制。
4月,在姜堰溱湖綠洲啟動的“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示范活動”,現場發布十大年度計劃,10個文藝名家工作室集體入駐,創新推出戶外沉浸式“二十四節氣”美術與鄉村振興攝影展,吸引近千名群眾參與,線上直播觀看量突破5萬。這標志著泰州文藝助力鄉村振興從“送文化”向可持續“種文化”與“創富文化”的深刻轉型。
揚州:助力鄉村振興,“我要上村晚 ‘藝’起下揚州”
今年4至10月份,揚州市將舉辦20多場“我要上村晚 ‘藝’起下揚州”系列活動,活動將通過“村晚+音樂+文旅”模式,打造全民參與的鄉村文化盛宴,助力揚州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發展。
今年“村晚”活動做到全民參與零門檻,輻射半徑再擴容。活動還將走出本市,在安徽馬鞍山、浙江嘉興以及本省的泰州市同步舉辦,輻射長三角地區。
音樂搭臺模式創新,唱響文旅融合交響曲。今年“村晚”活動將以“音樂+文旅+夜經濟”為核心模式,結合特色節日推廣、非遺保護傳承、旅游產業發展,同步舉辦開展文旅產品推介、非遺市集、直播帶貨等系列活動,培育新消費增長點。同時,與煙花三月旅游季、大水灣落日微醺啤酒節、邵伯湖旅游龍蝦季等活動聯動,以活動帶人氣、以人氣促消費,吸引凝聚更多關注度,助力鄉村旅游市場蓬勃發展。
此外,數字平臺“破界限”。借助“融儀征”“文明儀征”公眾號及江蘇文明實踐云平臺“月塘站”,建立“文化+數智”服務模式,預告活動、展示成果,推動優質資源跨越城鄉鴻溝。
按需定制菜單,優質供給直面“心頭好”。推出“綠楊梨園”等六大惠民菜單和九項文藝輔導,各地按需點單,節目深入商場、社區、公園,側重“一老一小”,讓文化服務更貼心。“綠楊人家”公益大課堂引入時尚、非遺等內容及青少年課程,承辦省級“家門口”系列活動百余場,推動群眾從受益者轉變為參與者、組織者。
多元協同發力,將“茉莉花開”與“劇說核心價值觀”“荷鄉文藝大篷車”等縣區特色活動深度融合,激活基層文化自我服務能力,讓文化融入日常。依托“文藝輕騎兵”培育體系,建成市縣兩級駐館團隊70余支、文化站指導團隊1200余支,發展基層文藝志愿者近4.5萬人,讓“草根團隊”挑大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