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6月5日從揚州獲悉,2023年,揚州獲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城市生態修復模范市”。上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全球區域協調中心主任孟菡帶隊訪問揚州,實地考察、調查了解揚州取得榮譽后在城市生態修復方面所做的工作,認為揚州持續開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工作,為改善提升生態環境不懈努力,許多做法值得國內外其他城市學習借鑒。并于今天“世界環境日”在其官網和社交媒體刊發揚州防治塑料污染和加強城市生態修復的見聞實錄,向全球其他城市分享“揚州經驗”。
專業人士在揚州
揚州開展“凈塑城市”項目,制定“閉環”綜合戰略
據介紹,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城市生態修復”項目,旨在為城市生態修復行動凝聚動力,已從全球評選出11個“模范城市”,其中之一便是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該市實施一系列舉措,以減少塑料垃圾污染、加強城市水道管理并修復退化區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一直與揚州市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為揚州城市生態修復戰略提供支持。區域協調負責人孟菡和項目官員朱麗葉塔·拉胡德與揚州相關負責人進行座談,深入了解生態修復活動及未來規劃。
撿垃圾公益跑
城市發展是揚州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一直加大對城市生態修復項目的投入,推動政府、企業和保護組織之間的跨部門合作,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生態走廊建設,確保遷徙物種的自由遷徙。與此同時,全面的土地修復項目正在提升全市生態系統的整體質量。 揚州擁有14萬公頃的自然濕地,占其總土地面積的21%,為約1700個物種(包括300多種鳥類)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該市已建成五個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并使用智能監測平臺監測物種動態,提高保護效率。
記者了解到,塑料污染防治一直是揚州特別關注的領域,該市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開展了“凈塑城市”項目,制定了“閉環”綜合戰略。廣陵區“北洲三鎮”被選為試點地區,兩年內塑料垃圾污染減少了30%。其他舉措也在全市推廣,如綠色病蟲害防治方法和在蔬菜種植中試用新型農膜,顯著減少了土壤中的塑料殘留。在試點地區引入面向農民的積分回收獎勵制度,每年回收約 8000噸塑料農膜和化肥包裝物。市郵政管理局推出快遞包裝綠色治理行動,推廣使用電子貨運標簽和窄幅膠帶。購物中心和超市正在逐步淘汰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撿垃圾慢跑”等社區活動也取得了成效。
建成六個塑料儲存分類環衛綜合體,加大投入將不可回收塑料垃圾轉化為能源
揚州市城管局負責人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該市通過回收箱、智能回收機和按需上門回收服務,促進塑料垃圾分類。此外,還建成了六個具備塑料儲存和分類功能的環衛綜合體。加大對廢棄物末端處理設施的投資,將不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轉化為能源。城市生態修復項目方面,一個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海綿城市”概念。這種雨水管理方法側重于模仿自然過程,像海綿一樣吸收洪水,而不是使用人工材料將其擋住并帶走。采用環保材料和植被來穩定河岸,定期進行生態疏浚,以平衡污染控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據悉,該項目結合傳統景觀設計技術進行改造,引入新的透水路面和15個“雨水花園”。污染得到減少,吸收了超過80萬立方米的雨水。該市還探索了一系列其他生態修復舉措,包括建設生態走廊、大規模濕地開發、屋頂綠化、將垃圾填埋場和工業場地改造成多功能公園、在公園內建設園林綠化垃圾就地智能堆肥利用設施等。
依托智慧城市管理平臺,全面監管生活垃圾投、收、運、處等環節
記者采訪獲悉,該市利用一系列遙感和空間監測工具,追蹤衡量城市生態修復和廢棄物管理項目的影響。還探索應用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法來評估城市生態修復項目的綜合效益。 市城管局依托智慧城市管理平臺,全面監管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等環節。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城市生態修復模范城市,該市進一步改進垃圾協同管理模式,升級生態緩沖區,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目前已開始編制《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城市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該指南基于揚州城市生態修復項目的經驗,與國內外其他城市分享。
江豚碧波嘻戲
優美生態
相關負責人表示,揚州已為2030年制定了目標,涵蓋污染控制(尤其是塑料污染)、氣候變化適應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立志成為中國“無廢城市”的標桿城市,將揚州建設成一個能夠適應氣候變化、防御極端天氣的韌性城市,預期 70%的雨水將在城市建成區回收利用,江河湖泊的生態水位得到保障。至少95%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率超過40%。未來的揚州,將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與經濟共同發展的國際化生態宜居名城。通訊員 揚城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