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一名高三學生,小學開始他就戴上了眼鏡,雙眼近視度數均超過600度。近期,正值高考沖刺的關鍵階段,小林(化名)每天埋頭于書本和試卷之間,高強度用眼已成常態。五月,他突然感到自己右眼前總有幾個小黑影,而且小黑影會隨著眼球的轉動飄忽不定,就像煩人的 “蚊子” 揮之不去。
起初,小林并未在意,覺得自己休息一下就能緩解;然而,一周過去,這些黑影不僅沒有消失,還出現了偶爾的閃光感。小林意識到不對勁,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南京市第一醫院眼科就診。
眼科副主任醫師劉洋接診了小林,經過詳細的散瞳眼底檢查,確診小林患上了飛蚊癥;同時在他的右眼周邊視網膜發現了一個"馬蹄形"裂孔,萬幸的是,該裂孔尚未導致視網膜脫離。
隨后,眼科主任醫師陳春生為小林安排了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用激光在裂孔周圍制造2-3圈“焊接點”(激光斑),在視網膜裂孔周邊造了牢固的“堤壩”,防止液體進入從而導致視網膜脫離。激光治療后,陳春生囑咐他二周內避免劇烈運動,按時用藥,小林表示一定會遵醫囑。
二周后小林回院復查,顯示視網膜裂孔封閉,視網膜平伏,恢復良好,他可以順利參加高考。小林父母也長舒了一口氣。
陳春生提醒,高度近視人群的視網膜相對更為脆弱,即便沒有明顯癥狀,也應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尤其在過度用眼后出現飛蚊癥加重、閃光感等異常時,更要及時就醫,切勿因疏忽大意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劉洋介紹,全球近視患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很多家長認為近視不過是“多戴一副眼鏡”,事實上,高度近視的眼球會發生病理性改變,比如眼球被拉長、視網膜變薄、眼底組織萎縮等。據了解,正常眼球直徑約24mm,高度近視者可能超過26mm。而高度近視者的視網膜就像氣球吹得越大,橡膠層越薄。同時,脈絡膜、視網膜色素上皮層也可能出現營養供應不足。這些改變會導致視網膜裂孔/脫離、黃斑出血/萎縮、后鞏膜葡萄腫、開角型青光眼等。
而“飛蚊癥”可能正是視網膜求救的信號。劉洋提醒,并非所有飛蚊癥都危險,但是新發的飛蚊癥應至醫院進行視網膜檢查。如果黑影多年不變,隨眼球轉動緩慢飄動,大多可能是良性的“玻璃體混濁”,定期進行眼底檢查隨訪。當出現突然增多的“飛蚊”、視野邊緣出現“窗簾樣”遮擋、視力突然下降或視物變形時應及時就診。
劉洋指出,高度近視的并發癥多數不可逆,因此加強近視的防控格外重要,預防近視,從小抓起。建議家長帶近視患兒每年進行一次眼底檢查,“眼底一張照,眼病早知道”,這就像給眼睛做“年檢”,高度近視患兒適當提高檢查頻率。
通訊員 曹慧慧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