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持續升溫,掀起全民足球狂歡的熱潮。然而,足球作為對抗性強、損傷高發的一項運動,普通的足球愛好者們如何在享受競技快樂的同時有效保護自己免受運動傷害?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體衛融合運動醫學門診副主任中醫師王金勇整理了一份健康踢球指南。
視覺中國
綠茵場上潛在五大風險
足球運動需極強體能支撐,常伴隨損傷風險,特別是對于缺乏專業訓練的業余足球愛好者來說更要注意,王金勇主任介紹說,相關健康風險主要有五大類型:
一是?激烈對抗中的突發傷。比賽中沖刺、急停、鏟搶易導致下肢肌肉、韌帶拉傷,甚至因髖、膝協調失衡引發關節損傷。
二是專業?技術動作可能導致的隱患。腳外側踢球易傷腳踝韌帶;腳內側、前腳掌踢球時,小腿驟然外展外旋可傷及膝韌帶及半月板。
三是?不可避免的誤傷碰撞。身體失控或被對方鞋釘、膝蓋擊中,可致肌肉挫傷、血腫乃至骨折,“對腳”拼搶更易導致膝內外側副韌帶或股四頭肌損傷。
四是?特殊位置的“職業傷”。防守時身體(尤其面部、腹部、襠部)被球擊中致挫傷;守門員常見手指脫位、骨折或韌帶損傷。
五是?積勞成疾的慢性損傷。踝、膝、腰等關節反復承受高強度扭轉負荷,易引發“足球踝”、髕骨勞損等勞損性疾病。
科學防護記住這五步
對于足球愛好者來說,運動前后及運動時都要做好科學防護,王金勇主任給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賽前“喚醒”身體。充分的準備活動至關重要,它能升高體溫、降低肌肉粘滯性預防拉傷,激活肌肉與心肺功能,潤滑關節減少僵硬,促進散熱,提升神經專注力與協調性,有效減少運動健康風險發生。
第二、注意對薄弱環節的針對性訓練。循序漸進強化易傷部位是關鍵。踝關節易扭傷者可以通過平衡墊來做一些運動提升穩定性;膝關節薄弱者可練“站樁”增強股四頭肌。切記力量訓練需循序漸進、規范動作、全面且有針對性。
第三、強化跌倒時自我防護意識。跌倒瞬間牢記口訣:?低頭、屈肘、團身、含胸?,肩背順勢滾翻,切忌用手硬撐。重心失衡時快速向前/后跨步穩身;跳躍落地需屈膝、前腳掌先著地以緩沖。
第四、?運動后不忘做好拉伸鍛煉。這能幫助身體過渡至安靜狀態,緩解肌肉緊張僵硬,促進肌纖維恢復平整排列,加速乳酸代謝,減輕酸痛,保持肌肉彈性與柔韌性,長遠降低損傷風險。
第五、不要忽視場地隱患。養成賽前檢查場地安全的習慣,排除不平整、異物等潛在風險點,為安全運動筑好第一道防線。
通訊員 楊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校對 潘政